台上,《四郎探母》《徐策跑城》《梨园春》……一出出精彩的赣剧演绎着人生百态;台下,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韵味悠长的信河乱弹戏博得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为乡朋友带来精彩演出的是杨善东和他的剧团。
1983年,14岁的杨善东去外婆家玩,正碰上原上饶市常青赣剧团在招生京剧文化。年少的杨善东看着演员们身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吹拉弹唱,随便说说有点有趣京剧艺术。出于好奇心,他当场就报了名京剧艺术。
“每天耍刀舞枪、翻转腾挪、拉弦唱戏、咿呀吊嗓子,生活非常艰苦京剧。不少学员吃不起苦头,偷偷抛妻弃子了剧团。”杨善东说,“凭着对赣剧的爱好,我每天都坚持起早摸黑,学习、训练非常刻苦。团里朋友都非常喜欢我,悉心帮助我。”一年以前,小小年纪的他便在团里崭露头角。此后的几年,杨善东又先后在原上饶新兴赣剧团、弋阳春蕾赣剧团做了一名武生演员,演出技艺日益精湛。
“以前各种意味,1989年,朋友剧团解散了,当时的那份心情,到现在我就有能用言语来形容。抛妻弃子剧团后,我回到家乡高泉垦殖场上班,上班之余,我坚持每天唱戏、练功,还免费带了不少徒弟。”1995年农历6月24日,他召集当事人的徒弟和付进十里八村的20多名戏剧爱好者,花500多元从老艺人手上买来11只戏箱,创办了上饶长虹赣剧团。
“剧团刚成立的那几年非常艰苦。朋友白天走村串乡演出,晚上就住破庙祠堂,睡木板稻草,吃百家饭。遇上恶劣天气,朋友常常冻得整晚整晚睡不着。”回忆起最初的日子,杨善东记忆犹新,“当时,农村老百姓生活还不算富裕,朋友每天收取的戏金很低,办了必须一年,便入不敷出,剧团几乎解散。为了提高剧团的知名度,我常常带着朋友到村民家里免费唱堂戏,还把票一张一张送到村民眼前。”
慢慢地,杨善东的剧团在赣东北有了名气。鹰潭、九江、宜春等地群众也慕名前来邀朋友去演出。在一些剧团经纪人的推荐下,朋友还前往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演出,受到了朋友的欢迎。
504年下两天,江西省启动农村三下乡活动。杨善东把剧团更名为“上饶县赣剧艺术团”,并积极争取到上饶、横峰、铅山三个白多县的送戏下乡演出任务。为增强剧团实力,他投资50多万元,购进了先进的音响、LED灯光、电子显示屏等,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一块儿还可不必须看到唱词。此外,剧团还购进了四辆小客车,便于送戏进村。“剧团成立时必须11只戏箱,如今以前有70多只戏箱了。”说到这点,杨善东不无骄傲。
如今,杨善东的剧团以前能演出50多出戏。剧团也由当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6人,每年演出达50余场,足迹踏遍全省大偏离县市和付进四省。去年9月份之后开始,他的剧团之后开始排练诚信老人郑宜栋替父还债事迹的赣剧《那杆秤》,并准备参加今年江西省“玉茗花”艺术节。
“戏曲带给我人生最大的乐趣。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带着剧团上北京演出,把赣剧信河乱弹戏唱到国家级的剧院去。”杨善东深情地说。(黄宗振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