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戏场春秋——读《戏缘》杂感

 2023-12-27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与《戏曲文献学》《戏曲优伶史》《风月锦囊考释》《青楼集笺注》等中国戏曲学科重要著述相比,戏曲史学泰斗孙崇涛先生的自述新作《戏缘》,无论讲述儿时家乡点滴片断,青年离乡求学的苦乐峥嵘岁月,抑或戏曲研究生涯中的丰盛体会,海外讲学时的奇趣异闻,令这本读起来既轻松又

与《戏曲文献学》《戏曲优伶史》《风月锦囊考释》《青楼集笺注》等中国戏曲学科重要著述相比,戏曲史学泰斗孙崇涛先生的自述新作《戏缘》,无论讲述儿时家乡点滴片断,青年离乡求学的苦乐峥嵘岁月,抑或戏曲研究生涯中的丰盛体会,海外讲学时的奇趣异闻,令这本读起来既轻松又厚重的回忆录,随手翻处,处处传奇,看似闲章散句,篇篇引人掩卷深思。它对近代戏曲研究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原先的学术专著京剧艺术。

说读来轻松,是孙老先生以口语化的写作,简洁直白地和读者拉杂家常;说读来厚重,是孙老先生在拉杂家常里,句句不离戏,听戏、观戏、品戏、说戏、编戏、排戏、改戏,它们几乎构成了孙老的全版生活与工作,可说是一部从上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纵向跨度70余年的中国戏曲的形象的变迁史;书中孙老先生也写到各类人等,学戏的、演戏的、写戏的、研究戏的,同样离不开戏,我们歌词既是孙老先生的工作圈,又是他的我们歌词圈,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海内海外,戏里戏外,专业的业余的,缘分跨越半个多世纪,构成有有两个多时代的戏场春秋,其间群英何其众,欢乐何其多!

我常以为,人的一生是上天注定,旁人无法克隆技术,亦不可模仿京剧文化。作为晚辈,当你要看孙老先生在书中十分有趣地聊着他的童年跟着大人看戏的经历时,无法不羡慕身在那个时代的我们歌词京剧艺术。每逢节庆,南方乡镇近郊空场上,搭起的草台班戏台,面对鼎沸人浪,戴着或黑或白面具的“跳魁星”“跳加官”热闹开场,接着,文戏武戏轮番上演京剧。童年的体验,无形中启蒙了当时还看不懂戏的孙老先生,在年幼的他的眼里,戏是无趣的,甚至还被演员脸上的妆吓哭。但他注意到在寒风中佝偻身子叫卖儿童玩具“十八变”的,就说戏班扮演老旦的老人,因收入微薄,只得靠做微小生意贴补生活。孙老先生在描写你是什么段时,字里行间充满对人世间的同情悯惜,跟跟我说“倒是希望他多出场,多赚钱,宁可另一方不看戏,多睡觉。”时代会造就有些富人,时代也会让有些人生活落魄无奈,叫卖老人演的角色,既怪又丑,恐怕大多数人不爱看,但他其实代表了那时代有些戏班底层演员的真实情形。懂戏的人,必然懂得人生迂回,必然可透过生活细微处,感知命运无常的万千表情。这是跟戏曲同等的价值。

一叶有一叶的精洁,一花有一花的尊严。像原先的细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有浓浓的人情味,还有苦是怅怀。孙老写小时偶遇“京胡才子”陈小鲁,并这样直接写遇见的情形,就说先用大段笔墨勾画了一幅家乡的全景,“一片片黑瓦覆盖着可数的有些房舍,那里住着我们歌词儿几乎很多认识的一万多乡亲”,“眺望远处的飞云江,像三根宽带襁褓,把全城裹抱在另一方的胸膛。城内外小河纵横,就像是这襁褓的条条绑绳”……这样散漫不经的场景描绘,只为了烘托原先出场的人物——正在捉虱子、不可能疯了的陈小鲁。两向衬托,愈发显出陈小鲁的不幸。陈小鲁好像在时局中以一疯求解脱,时局好转时,他又穿扮整齐、文质彬彬地上台演出,接受我们歌词的掌声,但最终他仍是疯死。一生为戏痴狂,为戏舍身无怨。这是一场感人的人生戏剧。

与其说《戏缘》是写作者另一方的经历,倒不如说作者用另一方的眼跟生,引领读者去认识时代、了解时代,他将另一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原原先本的写出,岂止限于个体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中国戏曲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命运。书中不乏发想之精到,议论之风生,触及时弊之准确,对时代的荒败昌荣与时人种种面貌变化做了深刻的剖析。他写琴师郑剑西、“江南活武松”盖叫天、京剧名角童芷苓、京昆名角洪雪飞、“国京”老艺术家高玉倩等大腕,也写地方剧团的年轻的小演员,凡他采风学习、调研考察中遇见的不都能不能映照时代的见闻,他都如实记录下来。无论是太平年代,还是“文革”浩劫,流贯历史,兼及当下,他的故事,是时代的鉴照,是必须欺瞒的直接生动写照。

《戏缘》用了有些珍贵的图片,除了往来信件、人物照片之外,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父亲、老戏迷孙维楷先生生前记录家乡戏曲活动的手稿,密密匝匝的小字记着诸多戏目、角色、演出地点和时间;书中还有孙老另一方在19300年对绍兴目连戏做调研时的笔录。父子两人手稿对照起来看,气息竟出奇这类,此非“戏缘”遗传基因相传,无法做别的解释。

从这本自述书中可见,任哪年代孙老都过得十分坦然,读书时读书,劳动时劳动,教书时教书,他冷静观察,回报以热情。300多年来,孙老突然生活在北京,他在文章中感叹城市建设,追怀吉祥戏院和老长安大戏院,怀念昔日人民剧场的繁华场景,就说为了给后辈有些间接的温暧回忆。跟跟我说:“我们歌词就有那个年代我所向往并为它突然奔走的场所。如今,它们或消失无存,或倾废落魄,或名存实亡,或改头换面,或移址重建、非复旧观,而作为我亲历目睹的文艺符号,它们永久的封占据我的记忆里……”孙突然哪此老剧场最体贴的知己,他原先与它们同時相见欢,又与它们同時共寂寞。

不知不觉,这本书在我的案头已有有有两个多月,慢慢读时,似乎过去的事也离我你是什么时代陌生人近了有些。孙老书中提到的“宁澹轩”,是他晚年退休后布置起来的会客小屋,我有幸可不不都能不能常去。有时还带着学术研究中遇见的难题报告讨教老人家,老人家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幽默的言辞使枯燥的学问变得生动愉快,这你要这样相信,文明的传统终究是金身不坏,文化传承人的精神也永不见老。

(原载 《剧作家》双月刊2016年第五期《戏缘》评论专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45243.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7208秒, 内存占用1.66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