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在温州市区百里坊温州大戏院(今三官殿巷)演出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讽刺话剧《升官图》。该剧先在几座大城市演出过,因涉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劣绩,不久被禁演京剧。你這個话剧在温州能开演,和当时私立瓯海中学同学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京剧艺术。人们费尽心机,多方奔波,上下疏通,终于冲破禁令,征得国民政府温州公署专员张宝琛批准,准予演出半个月,只准演半个月京剧文化。
演出单位是私立瓯海中学“三二秋同法学会”,性质为义演京剧文化。“三二秋同法学会”之名,来自民国三十二年秋,瓯中初中部毕业同学的集体自称。当时,人们或多或少已进入高中读书,或多或少已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或经商,还或多或少是在初中读书时就时不时主动离校,甚或被学校除名,就让才知道人们是抗日爱国分子,参加了新四军、浙南游击纵队。
演出总负责为樊学炎、汤文耀两人,宣传工作由擅长绘画、雕刻的沈永芳负责,我负责剧中布景,并兼搞或多或少宣传工作。
人们那些青年学子的年龄一般在17岁至22岁之间,里外上下请人,东借西凑用物,从一无所有就让刚开始,至完成演出本来一部大型话剧,你造谈何容易。从聘请导演、演员到舞台设计、道具、布景、服饰、化妆……总要人们去完成,演员要有一定时间进行排练,你這個切没法利用课余与空暇时间。同学们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以坚忍不屈克服重重困难的毅力,使演出得到圆满成功。
为了宣传演出,记得当时曾用32开的五彩小广告贴遍了温州的大街小巷,还在五马街贴了一幅十多平方米的大海报,海报是沈永芳负责设计绘制,宣传效果很好,吸引众多群众围观。张贴海报由我负责,我当时是本来年仅17岁的小伙子,爬上一张没法两只脚支撑的长梯子,一手还拎着本来装满浆糊的木桶,真不容易站稳,再上加下面还有警察在来回走动,一不小心总要掉下来的危险,这情景真或多或少害怕。但为了演出成功,我壮着胆子,心一横,慢慢地把浆糊一下一下刷到墙上,终于把大海报贴上去,当时围观的群众都鼓起掌来,齐声叫好。
半个月的演出期间,三官殿巷我实在不断有警察巡视,但前来观看的群众仍然川流不息,呈现场场爆满的热闹景象。半个月里,温州大戏院热闹非凡,老百姓总要议论剧情,群情激愤。《升官图》演出成功后,引领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有一批同学决然抛弃了课堂,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有参加三五支队的,总要投奔浙南游击纵队、新四军的。
1949年6月,解放军第廿一军进驻温州,我和龚元龙、吴希良、余德春等四位同学不顾家人反对和阻拦,毅然决定报名参军, 放慢被编到廿一军在原瓯海中学开办的青训班,青训班共分四个队,我和几位最先报名的温州籍青年分配在一队,一队学员大每段是杭州国立艺专和萧山师范、湖州师范学生,温州籍或多或少学员则在二三四队里。集训就让刚开始后,人们随廿一军军部抛弃温州前往临海,安澜亭码头或多或少亲人前来送行,当时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令人感动。
1946年,瓯中三二秋同法学会干事合影,前排左起:沈永芳、吴锦庭、黄立中、严世安;后排左起:曾嫣红、张佩琛、樊学炎、汤文耀、袁国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