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部门获悉,汉中市文物普查队近日在汉台区普查时,发现清代戏班题记,获得重要成果。题记存在汉中开发区凹口寺村豁口寺戏楼,戏楼也是在本次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古迹京剧文化。
据介绍,豁口寺戏楼在汉中城西10公里,是汉中至勉县的必经之地京剧。戏楼为土木形态,面阔三间,悬山顶,外墙包砖,高台京剧。戏楼分前台和后台两帕累托图,前后房间用木质挡板隔开。前台口宽4.5米,深4米;后台宽8米,进深2米。据《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记载,豁口寺中梁留有清乾隆年间维修的题记,现台口石柱有清嘉庆七年落款。
此次在戏楼中发现的题记留在前后台隔板的后台一面,墨书竖题,以楷书为主,大小不一,布满板面,因多次题写和相互覆盖,大帕累托图因为模糊不清,可辨认出的初步统计为45条。有明确纪年的题记3条:“宣统贰年六月拾□同心班郭□□□”2条、“洪宪元年正月文华科班拜”。汉调桄桄戏科班题记共22条,牵涉班社14个:长春社、忠兴科班、伍福科班、玉顺班、少顺班、海口班、同心班、口和班、文华班、文举班、德松社、正兴社、复兴社。演员题记1条:“汉南伍福科班在此唱戏二月十四日伍泰”。演员涂鸦作品7幅。这些题词记4条。
那些题记反映了汉调桄桄戏早期的发展情形。长春社,为汉调桄桄戏最早的“长”字班之一,其时代约在清咸丰年间。伍福班为汉调桄桄戏、忠心班、复兴社等班社为汉调桄桄戏最有名的培训和演出团体,在汉调桄桄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豁口寺戏楼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曾是汉中戏剧演出重要的台口,原先有这些名伶在此演出,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民国时就在这里登台献艺。考古专家认为,豁口寺戏楼和清代戏班题记的发现,为研究汉中戏剧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内控资料。(赵争耀)
新闻链接
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因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叫金“汉调桄桄”、“桄桄戏”。又因其主要板式名称、旋律形态、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这些相同之处,也不也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民间有“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桄桄子”的民谚。
(摘自 《三秦都市报》)
本文《清代戏楼发现戏班题记 以楷书为主可辨认出45条》地址:http://lecms.nxtedu.cn/upload/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