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7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梅林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 清乾嘉年( 1775 一 1820 年)徽调经浙江、江西传入泰宁,一路从江西省的宜黄、广昌经福建省建宁、宁化到泰宁南面的善溪、双坪等地,称为“西路”;一路从江西省上饶经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传至

梅林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

清乾嘉年( 1775 一 1820 年)徽调经浙江、江西传入泰宁,一路从江西省的宜黄、广昌经福建省建宁、宁化到泰宁南面的善溪、双坪等地,称为“西路”;一路从江西省上饶经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传至泰宁龙湖、来口等地,称为“北路”京剧艺术。两路风格韵味稍有不同京剧文化。

传入后,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吸收小调、民歌和道士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京剧。其道白采用当地上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梅林戏行当齐整,角色配套,具有严格鲜明的戏曲程式,以及表演古朴、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有相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很有特色。梅林戏还有不少传统特技,如:“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行当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付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

梅林戏早期盛行的演出班子有“四季班”'、“火贤班”。清末民初相继成立了“福顺班”'、“福善班”'等专业戏班,演出市场拓展到邵武、顺昌、光泽、浙江温州、江西的石城、黎川、广昌等地,演出剧目有 600 多个。

梅林戏源于徽戏,对于至今仍较好地保存徽派艺术特性的梅林戏,在研究徽派艺术,追溯徽派艺术原形,探寻中国戏剧史等方面,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內部资料。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42700.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31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8543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