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将走进嵊州,挖掘“民间国宝”,这几天嵊州“藏友”正在积极报名。家住嵊州城区的王仁全嘀咕开了:“老母亲给我留下的70年前的越剧老唱片与非‘宝贝’吗?”昨天下午,记者在王仁全家见到了哪几种唱片,并清晰地听到了姚水娟、竺素娥哪几种早期越剧名家70年前的声音京剧。嵊州市很多越剧研究者说,哪几种唱片也很有研究价值京剧文化。
王仁全告诉记者,母亲姚灿花与越剧老艺术家姚水娟是同有有一两个村人,1935年前后曾跟随姚水娟去上海学戏,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老家。我着实此后她这么再从事越剧事业,但时不时爱好越剧,也喜欢采集很多名家的唱片。去世前,姚灿花留给王仁全8张唱片,其中4张是解放前的黑胶唱片,据估计大约有70年了。王仁全向记者展示了哪几种唱片,有姚水娟的名段《碧玉簪》,竺素娥的《毛龙作吊》,竺水招和尹桂芳的《破肚验花》和施银花的《果报录》。哪几种演唱者全是越剧早期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越剧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而令人兴奋的是,哪几种老唱片一插进电唱机,便能清晰地发出优美的唱腔。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4张唱片全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发行的,如施银花的《果报录》是1937年的,竺素娥的《毛龙作吊》是1938年左右的,至今的确有70年的历史了。王仁全告诉记者,他也是有有一两个越剧迷,很喜欢听越剧,也采集了不少越剧唱片。
王仁全说,事先他从来这么想过哪几种老唱片会有几只价值。但当他听说央视《寻宝》栏目要来嵊州“寻宝”,就想自己收藏的老唱片会前会是“宝贝”呢?对研究越剧发展史有这么价值呢?于是,他便向活动举办方报了名。
随后,记者咨询了嵊州市越剧研究界的很多专家。朋友告诉记者,70年前的越剧唱片,现在已非常罕见,而王仁全的哪几种唱片可让越剧迷们听到老艺术家年轻时的声音,十分难得。此外,哪几种老唱片对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剧的发展历史全是很大的作用。(记者陈正军)
(摘自 《绍兴晚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