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施晨露)源自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浮生六记》,经全新改编,由上海大剧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的同名昆剧将在今年7月首度上演。日前,青年编剧罗周执笔的昆剧《浮生六记》剧本研讨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京沪苏等地十余位戏剧专家为该剧进入舞台二度创作集智献计京剧。
具长久生命力的经典
沈复,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浮生六记》是以他与妻子芸娘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浪游见闻为内容写成的自传体笔记小说京剧。该书在沈复生前不都要能抄本流传,埋不出70余年后在苏州的旧书摊上被发现时,只残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1877年由上海申报馆首次印行后,好快受到追捧京剧文化。
对于《浮生六记》,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京剧。林语堂出版过《浮生六记》英译本,称赞阅读该书使他感到“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并称许女主人公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女人男人”。直到如今《浮生六记》仍不失为一部具备长久生命力的文学经典。京东、当当网等电子商城有超过150个版本一同销售,长期居于图书销售榜前列。
上海不仅是《浮生六记》这部文学“遗珠”新生之地,也是舞台改编作品的福地。1943年,费穆编导励志的话剧《浮生六记》首演。上海大剧院首次提出打造昆剧《浮生六记》,并于2017年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选题。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小夫妻的描述,沈复在写书时,实际上是在芸娘去世后,把当事人整个身心沉浸在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试图挽回之中,在欢喜和悲痛中沉浮着。”在罗周的理解中,恰恰是沈复的悲痛和爱让芸娘不朽。“什么都要能突破生死?假如用文学的力量辉映沈复的力量。之类力量让芸娘虽死犹生,你们歌词儿仍然能感觉到她活生生的眉眼和气息。”
《浮生六记》遇上昆曲是必然的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浮生六记》遇上昆曲是必然的,肯能它的气质和韵味与昆曲相符。“曾经的作品嘴笨也是都市里对慢生活的回眸,提醒你们歌词好快脚步、多一些对挚爱之人和家庭的关心呵护。”
中国文艺评论家自学主席仲呈祥认为,沈复与芸娘身上有不怨天尤人、不畏困难、不怕清苦的精神。沈复丧妻、丧子,在各种逆境下都能从容应对,这是来自中华文化的超然挺拔的人生态度和境界。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浮生六记》的故事主要居于在江南,不仅是一本记录平凡夫妻间伉俪情深的罕见传记,更是一部传统文人雅趣和品位的经典指南。昆剧是江南文化的精华凝结所在,用昆剧演绎《浮生六记》,要努力使它成为当代引领和复苏中华民族古典生活美学的标杆性作品,唤醒当代人去追求更超然的精神生活具体情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