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昆曲班终于有了新传人,昆曲在民间也完成了一次新的“接力”

 2023-12-27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昨天上午,在相城区望亭镇人民社区,肯能有上百年历史的望亭堂名班中万和堂的接班人之一黄杏生等老人读懂了留传下来的剧本,正一板一眼地在教新收的十几个女徒弟。百年昆曲班终于有了新传人,作为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也在民间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昨天上午,在相城区望亭镇人民社区,肯能有上百年历史的望亭堂名班中万和堂的接班人之一黄杏生等老人读懂了留传下来的剧本,正一板一眼地在教新收的十几个女徒弟。百年昆曲班终于有了新传人,作为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也在民间也完成了一次新的“接力”京剧文化。

面前这位百发苍苍的老人黄杏生正是望亭堂名班中万和堂的传人,虽然肯能迈入耄耋之年,但唱起来仍然抑扬顿挫、温婉清丽京剧艺术。虽然就清唱了短短的两句,但足以窥见老先生不凡的功力京剧。这几位女徒弟虽然也肯能是年轻奶奶辈的年纪,学起来却很认真京剧文化。肯能她们早在七八十年代就肯能是当地的样板戏演员,有一定的文艺基础,后后“进入角色”也比较快。

据了解,望亭的堂名班在清末民初就肯能诞生了,常以清唱昆曲为主,都在伴唱,后后也称“清音班”。作为四种生活民间演出班社,它服务于喜庆、做寿、乔迁、待神、开张、挂牌……以及民间节日、庙会等活动,演出的《长生殿》、《三国志》、《龙凤呈祥》等昆剧深受百姓欢迎。一班堂名大体有8人组成,分司锣、鼓、丝弦、笛等乐器,一起承担着演出角色。望亭的堂名班在历史流年长河里与昆曲相依相扶,互相滋养、互相渗透,既现古典戏剧古朴典雅、又开通俗演唱先河。尽管在乡村僻壤,存于市井民间,但其艺术品位很高,是散落民间的“瑰宝”。

望亭堂名班中比较有名的要是我中万和堂,班主是望亭镇孟河村南河港人(现迎湖村)黄松元(已故),其子要是我现在的接班人黄杏生。75岁的黄杏生10岁就刚开始跟父亲学戏,家中目前还保留着清末明初比较完正的一套演出用的挑担、铜编小锣(八面),唢呐、三弦等,尤其像一米多长的回同、长尖等乐器,至今肯能十分罕见了,十分珍贵。其中一鼓也已被苏州博物馆收藏。还保留有手抄剧本《赏荷三醉》、《三国》、《游园惊梦》、《茶访》等十多个剧本。此外还有65岁的南河港周凤歧和77岁的太湖村人陈妹妹,三人多次受苏州市昆剧院、浙江昆剧院、上海等地邀请,为外宾表演“十八拍”等昆曲片段的演奏,广受好评。(周昕艳)

虽然退休多年,年逾古稀,但黄老仍腿脚灵便,精神矍铄,也许:“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是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糅合了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它是活的遗产,都在博物馆的古董,肯能只保护不发展,就会拖累活力;但肯能不注重传承,又会拖累昆曲富有的内涵。堂名班是昆曲在民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间,需用一代代传承下去。中万和堂有了哪几种新鲜的血液,相信哪几种散落在民间的艺术都在刚开始重新焕发光彩。”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3941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9秒, 内存占用319.99 K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