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爪痕”——读《曲人鸿爪》

 2023-12-27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读《曲人鸿爪》,犹如阅读原先世界的传奇,隔着厚厚的年华帷幕,上面的故事兀自美丽着,离我那末遥远。 《曲人鸿爪》的作者张充和,“合肥四姊妹”之小妹,1913年生于上海京剧艺术。她从小过继给叔祖母,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曲坛和书苑的才女,1948年嫁给著名汉学家傅

读《曲人鸿爪》,犹如阅读原先世界的传奇,隔着厚厚的年华帷幕,上面的故事兀自美丽着,离我那末遥远。

《曲人鸿爪》的作者张充和,“合肥四姊妹”之小妹,1913年生于上海京剧艺术。她从小过继给叔祖母,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曲坛和书苑的才女,1948年嫁给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后来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任教二十多年之久京剧艺术。在此期间,她在家中不定期举行曲会,或外出登台演出,并亲自教授弟子,使得昆曲的清音得以更广泛流传。

充和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张传芳等学昆曲。她此人喜欢书法与昆曲,是这四个多领域的专家。她发现诸多曲人和她一样,不仅精通昆曲,还擅长书画,于是,她很自然地想到让曲人在她的册子里留下书画。1937年春,充和请著名昆曲家吴梅先生在她精心准备的册子里提下字画,现在后来刚结束了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曲人书画收藏。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走到哪里,充和都把册子带在身边,精心保存。如今,册子已有三大集,有的字画可能性沉睡长达七十年之久。《曲人鸿爪》这本书,所以张充和通过口述,把每一次请人题词作画的情景与故事娓娓道来,并对题词作画的内容进行诠释,是一幅异常动人的文化回忆录。

所有的故事里,最让他要动容的是有关余英时的一首诗。

1968年春天,充和带着她的女弟子到哈佛表演昆曲,那天她们演唱了《思凡》和《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曲会完毕,余英时即兴写了一组诗,其中一首如下:“一曲思凡百感侵,京华旧梦已沉沉。不须更写还乡句,故国如今无此音。”“故国如今无此音”,短短七个字读着让他心酸悲凉。他乡游子笔下的“故国”,“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留在大陆的曲人名家,包括原先在充和《曲人鸿爪》集子里题写字画的杜岑,正在承受着种种冲击,曲谱被抄,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折磨,甚至死亡降临。充和大伙儿儿在抗战硝烟中即使“肩上有飞机在轰炸”也“照唱不误”的昆曲,可能性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与昆曲一块儿消散不见的,还有传统文化的种种风韵、儒雅。

着实在1978年,充和的姐姐兆和在江苏省昆剧院看了一场昆曲后,和诗“故国如今有此音”,以表达当下中国大陆又还需用重新传唱昆曲了,原先,那可能性失却的传统,在历经将近二十年的断层后,还能重新拾起吗?

又是三十年过去,在这俩喧嚣的社会中,KTV风靡大街小巷,又有有几个人能有那份兴致去欣赏与传唱昆曲呢?而我,捧读这本讲述传统中国文化与友谊的书,虽为它的淡雅美好所倾心,但也着实和它的距离好远好远,那些故事,那些风情,那些人……

今天,大伙儿儿通过阅读、交谈、上网,也在追忆所以东西,追忆昆曲,追忆充和和她的姐姐们所代表的大伙儿儿闺秀的温婉才情优雅,追忆数十年前知识分子的独立勇敢,追忆原先的参政者那些纯粹为了国家人民的心……

但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曲人鸿爪”,飞鸿踏雪泥,随着充和那一代人的渐行渐远,飞鸿可能性逝去,大伙儿儿能捧读的,不过是《曲人鸿爪》里那所以点“爪痕”而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39297.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009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