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方戏曲部分“熊猫”剧种亟待“抢救”

 2023-12-27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时间:2017-03-20 来源:新华社 作者:段学琴王朋 点击: 关键词: 新华社兰州3月20日电 甘肃省对地方戏曲剧种进行的最新普查结果显示,在全省有记录的1一个多地方戏曲剧种中,有一个多本土剧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抢救”。甘肃是戏曲大省,地方剧种资源非常富足京剧艺

时间:2017-03-20 来源:新华社 作者:段学琴王朋 点击: 关键词:

新华社兰州3月20日电 甘肃省对地方戏曲剧种进行的最新普查结果显示,在全省有记录的1一个多地方戏曲剧种中,有一个多本土剧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抢救”。

甘肃是戏曲大省,地方剧种资源非常富足京剧艺术。按照文化部要求,从2015年11月起,甘肃省文化厅委派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对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了普查京剧文化。

普查发现,全省现存1一个多剧种京剧艺术。其中,本土剧种占10个,分别是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京剧。其中,秦腔、陇剧和“南木特”藏戏分别成立了专业戏剧院团,其他剧种也全是民间班社演出、传承。而其他“熊猫”本土剧种亟待抢救性保护。

目前,甘肃特有的半台戏、陇南影子腔和灵台灯盏头戏分别只一一个多民间演出团体位于,不想哪几个演出团体位于问题基本的演出时间和演出可能,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传统戏曲普遍面临人才培养问题报告图片。其他本土剧种的演出,比如高山戏,全是安排演出、分配角色、编排剧本的“领军人物”,民间称之为“戏模子”。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的“戏模子”是老人,可能演出难以维持生计,“戏模子”收徒弟难。可能“戏模子”老去,本土剧种的传承将面临巨大挑战,甚至濒临灭绝。

剧目保存难。甘肃本土剧种多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剧目内容富足、题材广泛。但其他戏曲剧目大都通过口传心授、转手传抄的妙招来传承,可是剧目有失传的危险。

专家认为,“熊猫”剧种见证戏曲衍变,是见证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和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亟待加强抢救性保护。甘肃陇剧院主任赵希顺等人表示,应加快对传统剧目的搜集、架构设计,加大本土剧种人才培养力度,扶持专业剧团和民间班社,支持演出,改善演出条件。(段学琴、王朋)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3793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0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403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