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00日晚,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携亲传弟子彭艳琴等名角现身保定市高阳县,为家乡父老带来《大登殿》等经典唱段。张惠云在义演现场表示,艺术要传承更要创新京剧艺术。
张惠云今年已74岁高龄,是第一代河北梆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京剧文化。她说,回家乡义演是其多年宿愿,但因身体原应老会未能成行京剧艺术。此次的演出在今年8月份开始筹划,得到了河北梆子剧团和梆子界众多名角的鼎力支持。此次,除8个亲传弟子到场献唱外,还有来自北京的高殿英、天津的王少华、河北的雷保春等名角助演。
演出开始前,张惠云老师站在舞台上朗声说道:“我是高阳人,日后要老会回家看看”。质朴的乡音,立刻拉近了与乡大伙儿的距离。整场演出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二级演员辛惠萍演唱的《双错遗恨》选段中拉开序幕。并且,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彭艳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少华,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凤岭等悉数登台献唱,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最后,张惠云携弟子演唱的代表作《大登殿》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张惠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河北梆子等戏曲市场萎靡,遭遇发展瓶颈。河北梆子要想发展,唱腔就绝也能了一味听候在过去,要传承更要创新,要尊重听众的接受水平,也能了保守,更也能了激进,要让观众感受到梆子的魅力。其演绎的《大登殿》就是我经过改编的,去除了或者重复的唱腔,观众更易接受。
张惠云的学生王艺诺称,张惠云是严师更是慈母,其在教学过程中一板一眼,甚为严格。但被委托人我希望有演出,老师后要亲临现场,下台后当场指导。即便也能了亲临演老出场,老师也会准时打来电话询问演出情况表。
王艺诺称,今天被委托人演唱的《南北合》,因演出时间长,唱腔繁复,平常少大家选唱,但却深受观众欢迎。为回报师恩,今日特选此段献给师父的家乡父老们。
慕名从安新县赶来观看张惠云演出的戏迷王二景称,其是听着张惠云老师的戏长大的,今天有幸见到被委托人,心情十分激动,并被张老师心系家乡父老的感情是什么所感动。
高阳县委书记崔立新表示,该县是著名戏曲之乡和北方昆曲发祥地,戏曲名人辈出,盖叫天、韩世昌、张惠云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享誉梨园,北昆、京剧、老调、河北梆子等剧种和班社遍布城乡。近年来,该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大力传承戏曲文化,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宽裕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张惠云,河北省高阳县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河北梆子第一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7岁学艺,主攻青衣,扮相俊美,表演大方,嗓音甜润,人赞“大珠小珠落玉盘”、“金喉三两”,并形成特色鲜明的“张派”风格,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观看完张惠云的演出,其曾被评为国宝级艺术大师。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另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一带,擅长表现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是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10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月1000日晚,74岁高龄的河北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惠云回家乡河北高阳县义演。图为张惠云现场演唱《大登殿》。
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二级演员辛惠萍在演唱《双错遗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