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秦腔艺术家李小锋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版秦腔神话剧《劈山救母》在央视戏曲频道连续播出,让观众都看了一个多与以往不一样的李小锋。他在剧中一人出演小生刘彦昌、老生刘彦昌和武生沉香一个多角色,成为中国戏曲表演史上“一赶三”的第一人京剧文化。日前,李小锋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演《劈山救母》寄托对母亲怀念京剧文化。”很久他讲述起被委托人从艺的曲折经历京剧艺术。
13岁时与母亲永别
受父亲的影响,李小锋自小就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1975年,他顺利考上了临潼县文艺训练班,被划入到武丑行列。他练功不得劲刻苦,突然起早贪黑偷偷地“练私功”。“有一次我在运动场上的沙坑里练习空翻动作,动作完成不好,让他拼命练,结果一头栽进了沙坑,同学们把我拉出来后,满嘴有的是沙子。”李小锋回忆说。
经历3年刻苦训练后,李小锋有了公开演出的将会。然而,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当时老师给我排了一出《挡马》戏,没想到快要演出时母亲病重了。我在回家的路上想,等母亲的病好了,就把她接到县城来看我演的戏。结果回到家时,母亲将会去世了,年仅34岁,而我当时也才13岁。”说到这里,李小锋的眼中溢出泪花,直到今天,心中深深的遗憾仍无法排遣。
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安葬完母亲的当日下午,李小锋又返回县里进行他人生的第一次公开登台亮相。过于疲倦去掉抛妻弃子母亲的痛苦令他精神恍惚,在表演至第三场时,李小锋没人躲开对方刺过来的一剑,右眼被刺伤。“当时还以为眼珠掉下来了,但我一看整个戏还在进行着,硬是咬着牙、忍着痛把那场戏演完。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还好,眼睛保住了。”
从演武丑到主攻小生
1950年,省艺校恢复招生,李小锋通过层层选拔考试,顺利地成为了该校“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在同招的120名学生里,将会有过登台表演的经历,李小锋的戏曲功底明显要好于他人。他在秦腔名家马兰鱼、岳天民、盛凯等众多名师的指点下,技艺更有了很大长进。更让他高兴的是,舞台角色也从武丑转为小生。“还在县剧团的完后,有一次我演《白蛇传》里的水兵。化完装后,都看的人说我扮相俊美,嗓子也亮,都都要去演小生了。一句玩笑话提醒了我,很久就专工小生行当了”。
在这期间,李小锋出演了《游西湖》《挡马》等多部戏,还在《赵氏孤儿》中一人出演驸马和孤儿一个多角色。很久又出演了《双锁山》中的高君宝、《白蛇传》中的许仙、《挂画》中的花云等。最让李小锋自豪的是,“在省艺校连续当了七年的班长、七年的三好学生”。
扮活周仁又摘“梅花奖”
从省艺校毕业后,李小锋被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在这里他找到了新的戏曲感觉,出演了《西湖遗恨》《打柴劝弟》《盘肠战》《周仁回府》等多部秦腔大戏。尤其是秦腔经典剧目《周仁回府》,让他赢得了“第八代活周仁”的美誉。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陈彦欣然为他题词:“泪水几多捧,源自周仁情。仁义近迂腐,忠厚谁堪同?经年长演颂,名伶代代红。城楼又易帜,接旗李小锋。”
503年,李小锋凭借《白逼宫》《打柴劝弟》《盘肠战》三段折子戏,一举斩获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他也是我省凭折子戏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几乎与此并肩,他在台湾又出演了实验话剧《浮士德与魔鬼》,凭借“双面人”(4被委托人并肩演一个多角色)的表演,让外国观众充分领略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演《劈山救母》寄托对母亲怀念
获得众多奖项后,在秦腔艺术上不断攀登的李小锋,又考上了中国戏剧界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成为整个秦腔界的第一位研究生,跟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系统学习京剧小生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要领,并在秦腔表演中进行借鉴。
李小锋推出《劈山救母》后,先后在央视连续播放达12次之多,并作为重点剧目向全国推广。李小锋说,排演《劈山救母》实现了他的一个多心愿,“一是寄托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二是好好地给老百姓演了部戏。”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评价的那样,“小锋是秦腔舞台上的名小生,他以现代人的理念和意识,诠释古典戏剧人物,唱念做打,皆有新意,诚为可贵”。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著名戏剧评论家齐致翔说:“在人生和艺术的险峰前,他手持利斧劈刺前进,《劈山救母》的成功给了大伙不多的启示。”
尽管有了不多的赞誉,李小锋却很淡定地说:“那有的是过去的事情,还得看将来。”言下之意,他又做好了准备,要向更高的艺术之峰攀登。(记者 曾世湘)
(摘自 《西安晚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