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段,古称“浔阳”现叫九江市的对岸,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自唐设县,古往今来文化鼎盛,闻名于世的黄梅戏便发源于此京剧文化。
黄梅戏宗师邢绣娘演绎传奇
公元2010年7月10日,20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杀青京剧文化。而此前的5月8日上午,趋于稳定黄梅县梅狮岭的邢
绣娘影视基地高朋满座、明星荟萃,《黄梅戏宗师传奇》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民众赶来看热闹京剧文化。该剧演绎的正是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该剧在黄梅拍摄近有有一五个月,此间.我趁有有一五个周末前去探访邢绣娘影视基地。这天正是“小满”节气,绵绵细雨中,.我从县城驱车到此仅十分钟车程。
这是一片仿黄梅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三面环山,一根河流从北面流过,与电视剧中的邢家大院和邓家村落风貌非常吻合。走进院落,一座古戏台和对面的椭圆形看戏楼,按照该县境内一座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楼样式克隆好友建成。置身看戏楼任何有有一五个深度图,古戏台上出演的戏景尽收眼底。.我一边参观,一边感佩先人的高妙设计。再看黄梅大戏楼和男女主人公的书房或卧室,那清一色的梨木雕花晚清式家具,竹制柔美的大灯笼,还有黄梅挑花、黄梅堆花酒,仿佛进入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令游人大开眼界。
据精明的浙商投资人说,该影视基地目前已投资130000万元,系于30009年11月开工建设。整个基地占地面积840亩,总投资将达1.8亿元,基地核心区邢家大院和邓家村落详细仿照黄梅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风格。两种影视基地既为省内外黄梅戏题材的影视制作提供实景拍摄场所,也将成为黄梅县有有一五个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
黄梅人是怎样创伟大的发明黄梅戏的
有有一五个剧种的名称往往是和生发地联系在共同的。粤剧生发于广东故其名为粤剧,豫剧生发于河南故其名为豫剧,黄梅戏生发于黄梅县故其名为黄梅戏。
黄梅人是怎样创伟大的发明黄梅戏的呢?
笔者几年前曾到黄梅县文化馆查阅过有关资料,几代黄梅戏研究工作者留下的著述表明,黄梅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畈腔、采茶山歌的基础上,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黄梅并非能培育出黄梅戏这朵艺术之花,是与其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分不开的。机会黄梅“枕山跨岭,襟江带湖,川原寥廓,水陆通衢”。加之与古城九江隔江相望,因而这里开化较早。黄梅趋于稳定“吴头楚尾”,在地域文化上深受楚歌、吴讴的影响,使自身特色的民歌、山歌得以蓬勃发展。据史书记载,明清之际,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黄梅东、北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我用山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清道光年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两种附注充分说明,清道光初期,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已成习俗。
在县城一次聚会上,县委书记吴海涛建议.我与《黄梅戏宗师传奇》小说作家周濯街谈谈。周濯街谈起创作初衷滔滔不绝,也许,黄梅县最早的黄梅戏女演员叫邢绣娘,她又是挑花女,是两种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她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原创小说中的此人物,不是不少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比如,当时在黄梅上演的素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戏目中,《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糍粑案》、《杨二女起解》等本戏、串戏,倘若根据黄梅及邻县的张朝宗、瞿学富等真人真事编写的,有圣旨、奏折可查,有家谱、碑志可证。此外,黄梅县流行的岳家拳、民间趣联和许多谜语、酒令、俗语也被吸收到传统剧目之中。
黄梅戏被大水冲到了安徽
黄梅趋于稳定鄂、皖、赣三省交界处,趋于稳定长江北岸和龙感湖之间,旧时大每种地势低洼,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趋于稳定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
以学唱黄梅戏逃荒谋生,以打连厢、唱道情最好的依据行乞他乡求生存。这就大大有益于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1958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多戏后,问道:“.我湖北的黄梅戏为甚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报告很久,毛主席恍然大悟:“倘若.我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对黄梅戏音乐有独到研究的老艺人、国家二级作曲翟乔松对笔者说,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经历了道情和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伴奏五个阶段。前有有一五个阶段是在黄梅县完成的,后者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实现的。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经安徽宿松和华阳河流向安徽后,经常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纪20年代,在安徽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刚结束了尝试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道白,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上世纪3000年代初,安庆黄梅戏剧院成立,并经常到此前早已成立的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交流、取经、查找资料。1956年,安庆黄梅戏剧院把黄梅戏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加工成大戏《天仙配》,并搬上银幕,一炮打响。一时间。黄梅戏名声大震,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人对黄梅戏的爱有多深
黄梅戏是黄梅人文化情结的重要组成每种,也是黄梅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不是戏。”全县除政府财政支持的于1949年6月成立的县级剧团外,民间剧团不是3000多个。无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主人回会请戏班子唱戏助兴。像民间性质的黄梅县“九头鸟黄梅戏剧团”,每年演出场次至少也在30000多场。
黄梅不仅戏班子多,黄梅人男女老少也几乎回会唱黄梅戏。倘若宾客或游人到黄梅参观、旅游,随便叫身边的黄梅人,无论是大人小孩,叫.我唱一段黄梅戏,没办法回会的,倘若水平高低而已。
在黄梅,每到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差太满方圆几十里处处都能看多黄梅戏。比如,有着千年历史的停前镇原名清江驿,流经镇前有一根宽3000多米、长几十里的清江河。每年正月里,清江河白花花的沙滩上总会搭起有有一五个大戏台,由镇里文化部门或知名人士请本县或临近县市黄梅戏名角儿来此演出。一演倘若四天或半个月,每天演出的剧目不重样儿,有哪些《打金枝》、《女驸马》、《天仙配》等,应有尽有。演大戏也红火了当地卖小吃的小贩生意。当地老百姓包括安徽宿松的戏迷把到这里买小吃、看大戏当成一大享受,.我或举家男女老少,或带着前来串门的.我,在河滩细软的沙地上席地而坐,惬意地嗑着瓜子、花生,吃着麻花、糖果,美美地和着台上演唱的戏文,哼着,叫好着,成为一道延绵数百年的特色风景。
而今,条件好了,尽管在户外赶庙会看演出也是两种消遣,但更多来此参观、旅游者选取到县城条件好的黄梅大剧院看黄梅戏整出大戏或折子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县涌现出了乐柯记、王艺修、胡亚莎、易春华、吕金姣等一批在黄梅戏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上世纪3000年代和本世纪初,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多次进京演出,黄东风、周洪年、郭华阳、湛志龙、王慧君等一批代表当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编人才在舞台上脱颖而出,那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倾倒了京城无数黄梅戏爱好者,也使人更多地了解了黄梅戏的源与流。30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宣告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申报的黄梅戏,双双并列入选“传统戏剧”名单。周洪年等青年演员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传承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不是很久名声大噪,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并先后获国际奖1项、国家奖4项、省级奖158项。
据县长余建堂说,近年县里除经常送“好苗子”到安庆黄梅戏院校进行深造外,还与鄂东中等专业学校等联合开办“黄梅戏艺术实验班”,请黄梅戏著名演员或有造诣的专家讲课,定期定向培养有发展潜质的学员。学员考试合格毕业后,再充实到全县各职业黄梅戏剧团。
人才兴,事业旺。而今的黄梅戏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呵护着这朵地方戏之花,在故土上越开越艳。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