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声·剧种小知:黄梅戏推陈出新

 2023-12-26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别称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京剧。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别称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京剧。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因而影响日益扩大京剧艺术。香港、澳门还经常经常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京剧。《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京剧。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正腔中又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还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

近年来,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

(“中华之声—605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将于今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在广州、深圳、佛山举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3039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2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799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