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黄梅戏:两代人的守护

 2023-12-26  阅读 17  评论 0

摘要:人民网安庆9月4日电(汪瑞华)周三下午,天空飘着小雨,安庆市太湖县文化馆外,远远地就能听到从里边传出清脆悦耳的二胡声,经常还伴随着一段黄梅戏唱腔。 走近一看,十多位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勤奋练唱,有的跟着节奏练习步法,有的打着节拍调整发声,虽已两鬓斑白,但大伙儿

人民网安庆9月4日电(汪瑞华)周三下午,天空飘着小雨,安庆市太湖县文化馆外,远远地就能听到从里边传出清脆悦耳的二胡声,经常还伴随着一段黄梅戏唱腔。

走近一看,十多位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勤奋练唱,有的跟着节奏练习步法,有的打着节拍调整发声,虽已两鬓斑白,但大伙儿脸上却依然含有热情京剧文化。

正是这份热爱和对黄梅戏的执着,2014年,10多名票友因一块儿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块儿,组成了“黄梅戏戏迷协会”京剧。目前,该协会共有成员50多名,主可是我退休的老年人,除此之外,还吸收了累积在职人员京剧文化。

协会成员中,最年长的是78岁高龄的赵国铨先生,在协会里担当二胡演奏的他,年轻的事先就爱唱上几句,他告诉记者:“那时黄梅戏传唱度高,走在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女驸马》、《天仙配》等名剧的唱词,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就成了黄梅戏的铁杆粉丝。”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初在一块儿唱戏的票友意味年届古稀,但赵国铨对于黄梅戏的热爱却丝毫如此削减。“大伙儿时会从小听戏长大,黄梅戏伴随了大伙儿大半辈子,这份情是割舍不掉的。”提及对黄梅戏的守护,赵国铨感触颇深。

采访中了解到,太湖县黄梅戏戏迷协会在组建之初,意味资金和场地限制,成员不得不此人掏钱,亲手制作服装和道具。大伙儿自排自导自演,组织到广场和公园等地进行义务演出。尽管如此,大伙儿却感觉有点痛充实,“有了那我俩个一块儿的舞台,就像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同是协会成员的宫爱华笑着说。

和大多数老年票友一样,为了把黄梅戏艺术延续下去,依旧有着一批年轻演员活跃在舞台上,给黄梅戏艺术带来了一股青春气息,50后马丁可是我其中一员。

梨园世家出身的马丁,12岁那年便走上了黄梅戏艺术的道路。用他此人一段话说,“我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更加喜欢落幕后观众的掌声和肯定。”

和往常一样,华灯初上之时,便是安庆黄梅戏会馆一天里最热闹的事先。马丁长期在会馆担当主角,趁着演出前的空隙,兼职当晚舞台监督的他不停地在台前幕就让回走动,帮忙衔接灯光和舞台效果。

看着同事在台上的演出,会馆里不时传出的阵阵掌声和欢笑声,看得出来,黄梅戏正在重新步入寻常百姓间。在马丁眼里,虽时过境迁,走进剧院看戏的观众不比那我,但太大年轻人燃起对黄梅戏的喜爱,超出了他的预期。

十多年的唱戏生涯,练就了马丁一副好嗓子。如今意味是台柱子的他,依旧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便在台下,一有空他就会不自然地哼上几段,声音虽小但一字一句的吐字归音都严格要求。“要不然上了台嗓子该不听话了。”马丁打趣说。

在同行眼里,凭马丁的条件,意味转行不需要闯荡出一翻新天地,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现在意味是国家二级演员的他,就在今年4月份,还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提名奖。真是如此偶像明星们那样的光环闪亮,但内心深处,马丁有着此人简单而又执着的定位:“把每出戏唱好,把上一辈的技艺传下来。”

近年来,安庆市积极围绕建成“国字号”戏剧演出集聚地、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和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基地的目标,持续打造黄梅戏“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文化品牌。通太大年来的努力,《徽州女人》、《两天亮》、《徽州蹉跎岁月》、《寂寞汉卿》、《大清名相》等一批优秀剧目相继问世,黄梅戏艺术发展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比京剧的博大精深、昆曲的婀娜多姿、越剧的婉转吟唱,黄梅戏更加直白、通俗、生动,也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有观众缘。从马丁到赵国铨,年纪相差半个世纪,对黄梅戏的一腔情怀却丝毫不差,这不也什么都如此于对爱好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符号的某种守护和传承。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28112.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0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218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