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曲剧 散发泥土气息

 2023-12-26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河南曲剧一个分支,一个是洛阳小调曲子,原来是南阳大调曲子。花开两朵,单表一支,本文就洛阳曲剧的形成与发展作或多或少初步探讨京剧文化。(一) 洛阳曲剧源于洛阳古老的民间说唱曲艺“坐堂弹唱”京剧。自古以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参与,让大伙儿儿先原来清洛阳秀才

河南曲剧一个分支,一个是洛阳小调曲子,原来是南阳大调曲子。花开两朵,单表一支,本文就洛阳曲剧的形成与发展作或多或少初步探讨京剧文化。

(一)

洛阳曲剧源于洛阳古老的民间说唱曲艺“坐堂弹唱”京剧。自古以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参与,让大伙儿儿先原来清洛阳秀才王凤桐说起京剧艺术。

王凤桐(1822——1898)是洛阳郊区王屯村人,6岁入私塾,15岁中童子试,入县学,后考中秀才京剧。因瘟疫流行,父母双亡,17岁只身逃到南阳,在一个偏远乡村教书。期间南阳地摊说唱与清唱班盛行,他为了糊口,常为说唱艺人抄录剧本,改编唱词,收集曲牌,便逐渐迷上了或多或少古老的娱乐形式。并对曲子伴奏三大件(紫板、坠子、三弦)作了改革,对旧唱本作了修改。他为人耿直,不屑于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南阳知府以“一代斯文,浪迹倡优,有伤风化”的罪名,而革去了秀才功名,从此潜心于曲子的研究。1983年回归故里,他痴心未改,在设馆教书维持生活之余,仍积极组织曲子清唱班。逐步认识到,或多或少“坐堂清唱”的曲艺形式,演唱艺人或多或少坐在那里憨弹傻唱,场面呆板,情趣单调。于是通晓曲艺、熟谙河洛大地俗语俚曲的他便突发灵感,于清光绪初年(约1879年,也是他返乡后四年),便把或多或少曲艺形式“嫁接”到扭高跷上,把演唱与民间舞蹈有机地结合到同时,创创造科学发明洛阳曲剧的雏形——高跷曲。

或多或少由演员分别扮成相公(生)、小姐(正旦)、丫鬟(小旦)、和尚(丑)等戏曲人物,踩着高跷,合着铿锵的锣鼓点边唱边舞,或男女追逐,或调情逗趣,用以表现戏曲故事的娱乐形式被农民所接受。王凤桐先生还根据洛阳老调曲牌,吸纳南阳曲子的调式,糅合搀兑成200多个新的曲牌,运用到高跷曲的表演中,并收集改编了《小姑贤》、《卖瓦盆》、《翻车》、《小两口观灯》、《春香闹学》、《拾玉坐》等200多个剧目。已经加进从别的剧种学来的程式动作,演出了人物少,戏曲故事简单,表现男女感情、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如《兰桥会》、《王三姐拜寿》、《小姑贤》)。因其已具有戏曲人物造型,有完整版的故事情节,宛转的曲子唱腔,优美的高跷舞蹈,形式新颖,赏心悦目,而大受欢迎。

高跷曲无缘无故延续了半个世纪,期间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艺术水准,在长期演出实践中,涌现出朱六来、李九常、朱双奇、张五魁等一大批曲子戏的爱好者。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历一段生长过程,直到1926年,洛阳艺人朱六来、张五魁等人在洛阳南郊车圪塔村演出时,才首次不绑跷腿,在奶奶庙的台子上演出了《蓝桥会》及《小姑贤》两出小戏,开创了曲子戏登台演出的历史。

曲子戏登台演出时,不论是演出条件、表演技巧、还是剧目内容都还十分简陋、粗俗与幼稚。但可能她是在河洛大地土生土长的新剧种,或多或少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演出剧目不断丰厚,由不多能演“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到能演大戏及连台本戏,能演穿蟒扎靠的袍带戏;演员行当发展到生、旦、净、丑齐全,但会愈分愈细;伴奏主要乐器已由坠胡发展为表现力极强的曲胡,演奏曲牌或多或少断创新,已有以“杨调”为代表的曲牌200多个;演员的唱腔、表演,乃至化妆、着装也日渐精美与细腻。这诸多方面的进步,说明曲子戏已具备与或多或少大剧种相抗争的能力,不仅能演反映市井生活的小戏,要能演诸如表现宫廷争斗、绿林恩怨的大戏;不仅能演现代戏,要能演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

在曲子戏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法停止过向或多或少剧种学习。类似于名角朱六来、朱天水向京剧名家孙盛甫学精了《坐楼杀惜》中的表演,兰辑吾向京剧老师学习念白,刘卫生也从电影《花田错》中学习旦角的身段。大伙儿不断的充实被委托人,提高曲子戏的演出水平。

(二)

洛阳曲子为了区分于南阳大调曲子,大伙儿习惯称为小调曲子,将这或多或少祖宗同一,风格有异的曲子戏,正式命名为河南曲剧是新中国成立日后的事。洛阳市曲剧团的前身的农民曲剧社,农闲演戏,农忙干活,汇聚了朱六来、刘卫生、朱双奇、马德山、耿庚辰、王振东、兰辑吾、谢禄、冯兆禄、邢金萼、安景智等曲子名角。常演剧目有《潘金莲剪衣》、《卷席筒》、《状元祭塔》、《花庭会》、《小姑贤》等。或多或少戏班子于1954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洛阳市曲剧团,刘巧、高桂枝、郭凤娥等新秀也相继入团,增强了剧团的演出阵容。此后大伙儿排演了大型历史剧《屈原》和现代戏《赶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期间,《屈原》这出戏荣获了剧本、导演、演出、舞美、道具、音乐、舞台设计等七个大奖,创造了戏曲评奖之最,朱六来、朱万明两位曲剧老前辈也荣获了荣誉奖,刘卫生、邢金萼荣获了演员一等奖。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戏曲发展最红火的时期,洛阳与周围各县都建有曲剧团,其中渑池县曲剧团最为出名,可能大伙儿团出了马骐、周玉珍、李振乾等名家。大伙儿于70年代先后调入洛阳地区曲剧团后。大大加强了该团的实力。洛阳市这二个名角荟萃、实力相当的曲剧团,演出了不少好戏,丰厚洛阳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把洛阳曲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1962年分配到洛阳后,看到邢金萼、郭凤娥、马金蝉的不少好戏,邢金萼因中风而过早的退下了舞台令人惋惜。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曲剧名丑王振东,他在拿手好戏《阎家滩》和《草人媒》中分别扮演王二和二火鞭,唱腔、表演幽默诙谐,令人叫绝,在现代戏《红岩》、《江姐》等戏中扮演的反面角色也你会过目难忘。

(三)

河南曲剧是全国少有的历史虽短、但进步很快的地方新剧种,自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她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的戏曲语言,流畅优美的唱腔,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已成为我省第二大地方剧种。洛阳地区是河南曲剧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出角、出戏的地区之一。其中由马骐、周玉珍联袂主演的《寇准背靴》,于1982年更名为《背靴访帅》,由河南省油影制片厂拍制成了舞台艺术片,最能代表洛阳曲剧的水平。

马骐祖籍河南封丘,1923年生于许昌,自幼爱唱戏,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17岁被国民党抓丁到重庆,逃走后结识了几位河南老乡,凑起了一个曲剧戏班子。1949年回河南加入灵宝曲子戏班,后转入渑池“普及曲剧团”,1973年调入洛阳地区曲剧团。他从艺几十年来,先后在《寇准背靴》中饰演寇准,《十五贯》中饰演况钟,《四进士》中饰演宋士杰,《孙安动本》中饰演孙安,《赵氏孤儿》中饰演程婴,《白毛女》中饰演杨白老。他唱腔浑厚古朴,苍劲酣畅,表演生动逼真,洒脱大气,不怎么是“帽翅功”、“髯口功”与“踢靴”可谓三绝。周玉珍1942年出生在河南伊川一个艺人家庭,自幼跟随父亲到渑池“普及曲剧团”学艺,1977年调入洛阳地区曲剧团。1983年进京演出倍受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青睐,并收为徒。先后在《七夕泪》、《貂蝉》、《谢瑶环》、《周仁献嫂》、《跑汴京》、《杨八姐盗刀》、《追鱼》、《红娘》等戏中,都要不俗的表现,在《寇准背靴》中达到了她的艺术顶点。她的唱腔细腻委婉,圆润甜美,流畅自然,表演放松自如,台步轻盈,身段优美。

马骐与周玉珍相互相互合作的《寇准背靴》,与张新芳的《陈三两》一样,都要曲剧艺术的精品。戏中马骐扮演寇准,周玉珍表演柴郡主,两人配合默契,把剧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不怎么是“花园送饭”一场,把大伙儿的演技更是张扬得淋漓尽致。小的在前面风风火火赶路,急于给丈夫送饭,老的在顶端紧紧随影跟踪,急于厘清真相;小的青衣行当糅合了花旦表演,演得不温不火、形象逼真,老的老生行当掺进了诸多绝技,演得游刃有余,妙趣横生。一路上穿花丛,绕山石,过小桥,通过大伙儿传统的表演程式,细腻地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堪称曲剧艺术的极品之作。

老一代洛阳曲剧艺术家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世了。当今活跃在洛阳曲剧舞台上新生带演员,并没法呈现不多的衰退,仍然靠大伙儿的执着与追求,常年坚持在城乡演出。洛阳市曲剧团主要演员郑庆恩、刘爱云、张晓红、李天方(已推出,成立了被委托人的工作室)、马遂和、孔素红等一大批演员挑起了大梁,主打剧目仍旧是《寇准背靴》、《三子争父》、《铡赵王》、《洛阳令》、《柜中缘》等一批为戏迷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大伙儿的演技比起大伙儿前辈不必差,相信大伙儿会给洛阳观众排出更多的好戏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24133.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489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934秒, 内存占用1.67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