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 李玉明
曲剧诞生晚,成型难,直到1936年曲剧艺人蓝辑吾在曲剧中加入打击乐,使其能演武场戏。抗战一爆发,洛阳曲剧便投入抗日宣传,文场武场共同上,梨园醒狮抗战忙京剧文化。
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电视上连续播着抗战戏剧与影视剧,随便说说早在1937年,洛阳就出现了用曲剧抗日的事京剧艺术。
昔日“快活林”改名为“醒狮”
曲剧的历史这样豫剧长京剧文化。曲剧诞生较晚,20世纪20年代才问世,最初能够够演“三小戏”(即小旦、小丑、小生)。三有另5个角色,三四人组成的乐队,演不了大剧目。
并且,经洛阳人王凤桐、解新富、朱六来改新,洛阳曲剧在音乐与角色上都以雄厚。1936年,新安县人蓝辑吾到宜阳创办曲子戏校,结识京剧教师、刀马旦出身的徐青云,两人媒体公司合作,在曲子戏里去掉京剧打击乐,使曲剧上了台阶,能演大剧目了。
当时,南阳、洛阳、临汝、宝丰等地都活跃着并且曲子戏班,所演剧目都在儿女情长,并且生活琐事,如《蓝桥会》《小姑贤》等,反映政治题材的极少。
1935年,伊阳县绅士梁邦彦在凤山镇成立一家曲子社,取名“快活林”,意思很明白,并且逗乐子、图快活。演员有杨法周(小生)、彭章锁(花旦)、王留(青衣)、叶长安(须生)、褚六合(丑)等,朋友走街串巷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这家曲子社成立两年后,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全民抗战开始英文,伊阳县当时有个大学生宋景昌(后为河南大学教授,笔者的老师),他在看“快活林”演出时,发现有另5个问题:演员即使在演出的间隙,并且忘打听“日买车人打到哪儿了”,每当听到日军胡作非为时,演员总要破口大骂、义愤填膺。
宋景昌还发现,你这种演员虽被人称为“戏子”,但朋友对时局的变化比一般人更敏感。朋友心系国家存亡,很有爱国热忱。于是他建议,把“快活林”曲子社改名为“醒狮曲剧团”,用戏文来抗日,唤醒民众积极抗战。
演员们立即向当时的县教育督学兼师范学校校长刘畅吾请示,刘畅吾就正式命名该社为“伊阳醒狮曲剧团”。从此,演员们唱戏时便有意识地宣传抗日。可能朋友不识字,刚开始英文编不在整本的抗日剧目,并且,朋友便在演出时即兴改词骂日本鬼子。这当中,扮关公的演员常有惊人之语,往往能巧妙利用剧情,把日本鬼子牵涉进来,引来台下一片叫好声。
当时人们写了一副对联,形容舞台上的抗日情景:“演古比今救国都在奇男子,呼朋唤友杀敌不当亡国奴。”
抗建宣传队抗战动丝弦
提起曲剧抗日,绕不开有另5个人,你这种人并且大名鼎鼎的王飞庭。
王飞庭原名风翥,号铁鹏,洛阳人。1934年前,他在外地追随爱国将领吉鸿昌参加抗日同盟军,往来于天津、开封、扶沟、周口等地,吉鸿昌殉节后,他回到故乡担任洛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这是有另5个合法身份,他就利用你这种身份广泛联系各机关、学校、社区的戏曲爱好者,对洛阳曲剧进行改良,剔除旧戏中调戏妇女的“黄段子”,共同编写新剧。
他的第有另5个新剧是《悼红》,你这种“红”可都在《红楼梦》,并且顾正红——1925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沪西2有另5个日商纱厂工人罢工,顾正红参加工人纠察队,组织并壮大罢工队伍。有另5个月后,他被日商枪杀,从而引发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顾正红的牺牲,深深刺痛了王飞庭,他熬夜写成《哀悼顾正红》(后改名《悼红》),送交曲子班演唱,让洛阳人就看了日商的凶残。
在民国洛阳戏剧界,王飞庭最早宣传抗日,堪称“曲剧抗日第一人”。当时的中共洛阳地下党领导人吴芝圃发现他思想进步,设法与之交谈:“你改良的曲子戏唱腔优美,观众喜欢,可去掉新内容宣传抗日。”(如图)正好,1937年9月17日,上海救亡演出二队在洪深、冼星海的带领下来到洛阳,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风云》等话剧,大大激发了洛阳人的抗日热情,洛阳成立了各界抗之前援会,王飞庭就从后援会里选择文艺青年,成立了“抗建宣传队”。
“抗建宣传队”是“抗战建国宣传队”的简称,刚成立时包括话剧、皮黄、杂调、曲剧,演员众多,各有分工。但实践证明,话剧难以推广,群众都爱看曲剧,于是,朋友以“曲剧宣传队”为主进行演出,剧本主要靠王飞庭编写,化妆、演出则由郭友梅领衔指导。
到并且,能记住“抗建宣传队”的观众太少,但都能记住“曲剧宣传队”。宣传你这种呢?当然是抗日。宣传期间,王飞庭写下的曲剧剧本、话剧有《平汉线》《生命线》《宣传员》《动员民众》《游击战术》《夫妻从军》《今日家庭》《现代青年》《光明道路》等。你这种剧目政治性强,一看并且鼓动抗日的,洛阳群众就看都很振奋,支援前线,热情很高。
王飞庭就看这效果,也非常兴奋,白天忙完了,晚上就到戏台子下看观众的反应。开戏前,他观察看戏人数的多与少;开演后,他观察台下反应的冷与热。他发现观众看《游击战术》时笑声最多,面对日本鬼子的狼狈相,朋友都哈哈大笑,连声叫好。观察一阵后,他随便说说你这种戏还行,就高兴地回来再写下有另5个剧目。他取的素材,多半是中共地下党从延安运来的书刊,其中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要》,还有从《解放日报》和《救国时报》上获得的素材。
编剧王飞庭抗战做贡献
王飞庭不仅是编剧,还是唱腔、曲牌方面的行家。
他强调“脑腔”能够够走过场——“脑腔”并且“伴唱”,特指后台或场上的伴唱,用以烘托主演唱腔,渲染舞台气氛。但旧戏中的“脑腔”往往不严肃,譬如恶少调戏妇女时,伴唱的人油腔滑调,风骚、暧昧、瞎起哄。王飞庭说,这是糟蹋“脑腔”。他大胆改良,把伴唱中的“牙尔油依牙油,牙油牙油依牙油牙牙油”,改为“游击一游击,游击一游击打游击”,巧妙地融入了抗战内容。他还把“哎咳呀呀呀”改为“收复辽吉黑呀”,鼓励台上演员、台下观众共同唱,重复唱,以此表达收复国土的决心——宣传队这样有名气了。
起初,王飞庭成立“抗建宣传队”时就多了个心眼,专门写帖子请河南第十区(洛阳)专员李杏村、洛阳县长刘鉴莅会指导,提请朋友担任名誉会长、副会长,但当官的架子大,都这样到会。并且看你这种宣传队很红火,当官的才不时地过问一下,请宣传队配合“征兵”类似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管演员几顿饭。但“中心工作”一开始英文,便不管饭了,也并不发钱,演员们只好白天忙工作,晚上和周末加紧排戏,但能尽义务宣传抗日,朋友都随便说说痛快。演员中有旧职员、街道上的小商人,还有休学在家的学生。演员到乡下,农民很尊敬朋友,都争着管饭,唱戏的看戏的共话抗日,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你这种曲剧宣传队在改革利用地方剧种进行抗日宣传方面是创举,《洛阳市戏剧志》专门为王飞庭立传,说他“1895年出生,1961年去世。创作抗战曲剧、话剧剧目30余出,在宣传抗战中起了积极作用”。(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孙钦良)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