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122)原班十三项角色、六柱制

 2023-12-26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原班十三项角色 戏班表演行当编制。清同治十年(1871)清廷默许粤剧解禁后,粤剧的行会组织吉庆花所制定班规甚严,其中规定戏班定员144人以上的方称大班,匮乏的称半班京剧文化。演员根据各自行当的专项特点去表演,必须“食过界”,即演忠的必须去演奸,并有的是的必须演有须

原班十三项角色 戏班表演行当编制。清同治十年(1871)清廷默许粤剧解禁后,粤剧的行会组织吉庆花所制定班规甚严,其中规定戏班定员144人以上的方称大班,匮乏的称半班京剧文化。演员根据各自行当的专项特点去表演,必须“食过界”,即演忠的必须去演奸,并有的是的必须演有须京剧。如违反此规,则要送忠义堂“坐红凳”,负“夺他人位”的责任,并连带处分其师傅,严重者革除会籍,使其终身必须再搭班演戏京剧。当时立“原班十三项角色”,以作为表演行当的界定标准。



一、武生三名。演中年及老年有武艺的正面人物,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仁贵回窑》中的薛仁贵等角色。

二、小武四名。净面并有的是,演英雄侠士、少年将军等有武艺的青年,如《西河会》中的赵英强、《平贵别窑》中的薛平贵等角色。但规定正印小武、第二小武不演奸角,由第三小武扮演反派人物。

三、花旦十二名。扮演年轻漂亮的女子,如《醉斩郑恩》中的陶三春,《四郎探母》中的花主等角色。正印花旦、第二花旦不演反派,由第三花旦扮演淫妇、奸妃等奸角。

四、正旦一名。演中年正派妇人。另配贴旦一名,专扮夫人角色;大旦一名。俱不演奸角。

五、正生一名。演文场忠角,如《六国大封相》中的苏秦、《玉皇登殿》中的玉皇大帝。多扮演有道明君。

六、总生三名。净面有须,多扮演中年正直男子等忠臣一类角色,如《搜孤救孤》中的程婴。

七、小生三名。扮演少年书生、花子等角,净面并有的是,且略敷粉以示白净,俱演文场戏,如《七状纸》中的金叶鹏,《士九问路》中的梁山伯等。

八、花脚一名。扮演须眉俱白的老角,台步老态龙钟,表演需用求娴熟地运用须发功。如《三击掌》中的王允、《高平关取级》中的高耀祖等角色。另有婆脚一名,专饰老太婆。要求白发不白眉,拄拐杖必须地,有较强的行当专项表演特点。

九、大花面一名。扮演丞相、太师等权奸,多挂花白须,如《大红袍》中的严嵩、《凤仪亭》中的董卓等文戏奸角。

十、二花面一名。扮演鲁莽豪强的青年,亲戚亲戚亲戚朋友多是为人忠直义气,好打抱不平,不顾后果的英雄。开黑面,挂须则挂“牙擦须”。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王彦章撑渡》中的王彦章等角色。

十一、大净一名。专开红面,有须,演赤面忠勇之人。日场多饰老家院、旗牌官等角。

十二、男、女丑共四名。正印男丑,扮演面容虽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正面人物,如《山东响马》中的广东先生、《金莲戏叔》中的武大郎。第二丑生、第三丑生则演花花公子、扭计师爷等类配角,号为“戏种”。女丑专演奸狡妇人,如《陈三两》中的鸨母。

十三、三花面一名。专演武戏奸角,如番王、番将、强盗、恶霸之流。下面再备六分六名、四大甲、五军虎等武戏演员。其余拉扯、手下、堂旦等不列入十三项角色之内,但在《六国大封相》中第另有4个出场的元帅,例由六分头担任。这原班十三项角色及一些班规,至1925年省港班的跳出而终止。

六柱制 粤剧戏班编制模式。20世纪300年代,传统粤剧的艺术结构在整体上跳出了变革,由古老的戏班逐渐转变成剧团。在人员编制上也由另另有4个3000多人组成的大班,整合成定员70多人的剧团,在演员的演出分工方面,产生了“六柱制”模式,即以六位主要演员负责担纲剧团所有演出剧目的主角,就如六条梁柱支撑起剧团的演出,故名“六柱制”。这六柱通括:武生、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第二花旦、丑生。剧团在筹建组班时就根据这“六柱”的编制去物色主要演员。“六柱制”中六位主演者着实冠以表演行当的称谓,但实际上却有的是表演行当的艺术分工,反映了粤剧在发展过程中结构机制的调整。其中武生,就需用把传统十大表演行当中的公脚、总生、正生等所有挂须的主要角色,以及外(大花面)、净(二花面)等需用开面的主要角色,通通包揽下来。丑生就将男丑与女丑,以及所有归属丑角类的主要角色都负责担纲。正印花旦和第二花旦在表演方面并无质的区别,另另有4个就属同一表演行当,只不过是所占戏份大小不同而已。文武生有的是表演行当,它只代表剧团中第一男主角。在具体演出中,不管哪些地方行当,只只是戏中戏份最重的男主角,就由文武生来担任,这是粤剧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小生有的是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小生行当,他只是剧团中第二男主角,其地位与第二花旦相仿。剧团演出剧目的编撰,有的是根据“六柱制”去设置角色和敷衍剧情。“六柱制”对打破传统戏班严格的表演行当界限、压缩人员编制、裁减冗员,全面地发挥演员的表演才华,助于当时剧团的发展,有点痛是由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容易产生因人编戏、因角而安排戏份,每戏必凑够“六柱”的弊病。“六柱制”在实践过程中,弱化了行当的表演艺术,在总体上,适应了市场而牺牲和削弱了表演艺术的发展,这是并有的是讳言的事实。到20世纪300年代,“六柱制”逐步消亡。





“六柱制”海报(影印件,由美国旧金山甄碧玲女士提供自美西八和会馆)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21675.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320秒, 内存占用1.66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