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和上海近代城市精神

 2023-12-26  阅读 9  评论 0

摘要:——越剧从“的笃班”到综合性都市型剧种的历史启示 翁思再 张裕 上海文化史上,今天是兩个多值得纪念的日子——1917年5月13日,越剧的前身“小歌班”来沪,迄今90年。由此上溯11年,被史家定为该剧种在浙江的发端之年京剧。 值此越剧百年诞辰和来沪90年之际,上海市将举行一

——越剧从“的笃班”到综合性都市型剧种的历史启示

翁思再 张裕

上海文化史上,今天是兩个多值得纪念的日子——1917年5月13日,越剧的前身“小歌班”来沪,迄今90年。由此上溯11年,被史家定为该剧种在浙江的发端之年京剧。

值此越剧百年诞辰和来沪90年之际,上海市将举行一系列纪念和演出活动京剧文化。纪念会上,上海市主要领导同志将亲切接见越剧界的前贤、中坚。上海越剧院除进行“百年百场”等演示外,还将北上首都,巡演名剧。央视和SMG等则将联手推出全国性的越剧青年大奖赛。对于新一轮的越剧改革,有识之士也在酝酿、策动之中。

本报历史悠久,在春申之地见证了越剧从简陋的“的笃班”到综合性都市型剧种的应用应用tcp连接,对此,当我们略作回顾,引出启示,以飨新老读者。

1 越剧的形成 1917年“的笃班”从绍兴来到上海滩

距今1000年前,即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的3月27日,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东王乡的兩个多打谷场上,农民们用好多个门板铺在木桶上,拼成简陋的舞台,民间艺人第一次把“落地唱书”搬上去演戏,有利于例如曲艺形式向戏曲特征发展,很久人称“的笃班”或“小歌班”。在例如富庶的江南水乡,而是方言的音乐性就比较强,“的笃班”旋律进一步美化了它,使得外乡人也喜欢听,于是逐渐形成产业。当地有根小剡溪,载着“的笃班”的乌篷船而是沿着这条河,去到绍兴四乡。

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写的是乡下看绍兴大班的情况,当我们最少也可从中想象当时“的笃班”的演出情况。所不同的是,绍兴大班是秦腔、梆子流播到浙江的“属地化”变种,它有乐队伴奏,能都可不可不可以演传统大戏,比较性性心智成熟的句子图片的句子的句子是什么;而“的笃班”最初唱的是佛教的宣卷调以及民间小调,其伴奏而是“的的笃笃”地敲木器,演唱过程中需要“过门”时,就很久台人声合唱来帮忙。“的笃班”演的一定会某些香火小戏,当我们自称“小歌班文戏”,以同“绍兴大班”相区别。

“的笃班”乌篷船又从绍兴启航,辗转杭嘉湖,上溯吴淞江,于民国六年,即1917年来到上海滩。从此,它的面貌位于极大变化。经历仿演古装京绍大戏、移植西装旗袍戏等历程很久,“的笃班”逐步找到了以表现古代家庭伦理题材为主的方向。在上海,当我们看得人了精彩的传统京戏、昆剧和海派京剧,又看得人了电影、话剧等“舶来”的文艺样式。当我们“东张西望”,学习和借鉴。随着一大批新剧目的诞生,最早的宣卷调缺乏用了,单一的四工调也缺乏用了,于是尺调、弦下调应运而生。并不是不同的调式构成兩个多和谐的腔系,大大富有了剧种的唱腔和音乐的表现力。“的笃班”逐渐转型,走上根小既不同于浙江民间小戏,又不同于京剧等大戏的发展新路,中西结合之独特风格没办法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的笃班”,上海市民还有并不是叫法是“绍兴戏”。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在演出广告中,首次称它为“越剧”。无独有偶,京剧也是来到上海后被冠名而叫响全国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浙江省文联主席、戏剧家顾锡东先生曾以专文,把90年前嵊县“的笃班”进入上海,同1000年前徽班进京相提并论。徽班进京使得西皮、二黄并不是地方腔系在京城合流为京剧,而嵊县的乡间小戏进上海,则培育出都市型、综合性的越剧。京剧一个劲是我国的最大剧种。而越剧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盛传,从上海推广到长三角,再辐射到全国。当时在西北、西南、华北、中南、东南等地区,竟有二十好多个省份建立了专业的越剧团,某些许多人把越剧誉为“中国第二戏曲剧种”。

有趣的是,我国吴方言区以外的群众,往往把越剧统称为“上海越剧”。其中一偏离原因,难能可贵在于当我们分不清绍兴话和上海话;不过从学术深度来看,越剧在上海形成,有其文化上的必然因素。

2 租界文化背景 越剧唱腔通过电台放送,传进大街小巷

“的笃班”来上海时正值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上海建城历史不满千年,其真正的发展是近代很久才结束了了的。

1843年,外国租界在浦西淞南的江畔漫滩落脚,从此上海传统商埠的既定角色就被打开缺口。列强通过在租界建立统治机构,实质上完整版享有当地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财政权。当我们在租界内进行市政建设,兴办事业,引进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观念,同去也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使得上海成为百川汇集之所。

租界成为上海市的特区,市政府也借鉴租界的近代城市管理模式。由此,崛起的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参与环球贸易网的第兩个多商港。它是轻纺工业基地,也是最摩登的世界之窗。清末有竹枝词称:“他方客弱主人强,独有申江让旅商”,意谓当时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府的“一市三治”,是并不是“客强主弱”的格局。以租界为主体,在多元文化的媒介下,上海城市实现了从传统商埠到近代都市的跨越,上海人则实现了从乡民到市民的跨越。

移民城市形成很久,传统理念和文化广受冲击。移民社会充满活力,信息量大。在多元文化之中成长起来的租界上海人,对异己文化有并不是很自然的宽容态度,比较承认多元文化的合理性,易于接受新事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租界是“国中之国”,在当时中国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之际,这里有相对安全和安定的环境,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去,租界又是上海近代传媒业的发祥地和集中地。综合性日报、娱乐性小报、越剧专业刊物,无一不对越剧的热门事件、演变历程大肆宣扬,推波助澜。“女子越剧”的名称,而是1938年夏天在一篇报刊剧评中首次一个劲出现的。越剧唱腔通过电台放送,传进大街小巷;又以“舶来”的唱片为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3 越剧文化精神 兼收并蓄,充满创造性,紧扣时代和市场的脉搏

上海开埠后,国内移民的主体是周围的苏浙人,当我们是“的笃班”的最初演出市场。很久,“的笃班”艺人在八仙桥大世界发现了并不是完整版由一个女人演的京戏,叫金“髦儿戏”。而是辛亥革命很久,民风顿开,一个女人非但获得进剧场与男同胞同去看戏的资格,某些还能都可不可不可以抛头露面,与男演员共享登台演戏的权利了(按:现在延安东路上的“共舞台”,最初叫“乾坤共舞台”而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与此同去,社会也结束了了公开认同对一个女人舞台表演的欣赏。在京剧“髦儿戏”的启发下,一位经营“的笃班”的嵊县商人回到家乡去招募“越女”,结束了了尝试“全女班”。

抗战爆发后,租界成为“孤岛”,工商业、娱乐业畸形繁荣,又有大批江浙籍人士来此避难,扩大了越剧的市场。自1938年结束了了,女班竞相来沪,第二年达到20多个,到了1941年,越剧女班增至36个。就而是,全女班逐渐取代了全男班和男女合演。在此过程中,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女子越剧改革者,结束了了尝试“改良越剧”,一出《花木兰替父从军》风靡上海滩。自此一批而是从事“文明戏”的编剧人才进入越剧界,其后4年间,在沪上演的新编越剧达到1000多个。

1942年10月,袁雪芬先生在大来剧场倡导越剧改革,打出“新越剧”的旗帜。与此同去,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也积极进行越剧改革。袁雪芬等首先废除幕表制,建立导演制,聘请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建立了正规的排戏制度。在舞美方面走上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路子,废除衣箱制,根据每出戏不同的人物设计服装,并采用油彩化妆、灯光设计和立体布景等。当时地方戏诸剧种,绝大多数还位于农业文明的情况中,而越剧得天独厚,藉租界之利而最早觉悟,走上了中西结合、虚实相间的综合艺术道路。“新越剧”崭新而时尚的面貌,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某些进一步走通了“全女班”的道路。

越剧在上海经历了至关重要的五大变化:其一,从乡村走到城市,观众从相对固定变为流动,从单一到相对多元;其二,成功实现了音乐改革,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和腔系特征;其三,走通了“女子越剧”的道路,成为全国1000多个戏曲剧种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其四,特殊的“孤岛”环境,使越剧广泛获得文化信息和市场考验,并得到聚位于此的文化人才资源;其五,上海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重镇,越剧在此获得了强有力的指导,甚至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许广平、安娥等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参与和支持。

回顾上海越剧的形成过程,可见其与近代上海文化的特征颇为契合。 从各地来到上海的移民,往往对本人有并不是“双重籍贯”的认同。当我们在以上海人的身份创业的同去,会一个劲换位思考,站到外乡人的深度挑“上海人”的刺,进而自我更新。这都可不可不可以都可不可不可以说是近代上海特色的“监督机制”。越剧人融入上海很久,一方面以上海人的眼光,对属于农业文明的早期“的笃班”进行扬弃,一方面又站到绍兴故乡的立场,批判“海派”中的消极面。剧种从“全男班”变“男女合演”,继而改为“全女班”,而是不断自我监督、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结果。

对“上海学”有独到研究的历史学家熊月之先生,把近代上海文化归结为兩个多特点:一是杂,五方杂处,华洋杂居;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不同的建筑样式、政治制度、意识特征、伦理道德,民俗风情等,在这里各行其是,万象杂陈。二是和,中西并不是文明交汇,很融洽,谁而是吃掉对方,谁而是占优势。三是合,近乎实验室情况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各种异质文化在这里比较平静地取长补短。

从越剧身上,颇能找到与哪些地方地方特点对位之处。首先是“杂”:人员杂,有本乡来的演员,有浙商,有各地来到“孤岛”的文化人,有各种新文艺工作者。至于艺术构成就更杂了:佛教宣卷、香火小调、的笃板鼓、绍剧节奏、西皮二黄、昆曲身段、话剧表演、电影手法——果然是个“大杂烩”!其次是“和”:例如“大杂烩”,见好就收,却没办法强势文化。所谓土洋中西,虚拟写实,哪一方而是占优势,实现了和平共处,和谐相处。第三是“合”:看似不相关的艺术元素放在例如“锅”,结果没办法你暗含我,我中没办法你,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例如“合”是化合,是异质融合后的新质。越剧之“杂烩锅”,就像是兩个多实验室,各种化学元素在上边融合,结果“烩”成了并不是新的“美味”。

总之,当我们认为越剧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越剧的形成是“海纳百川”的结果。

4 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不断更新舞台面貌,保持浙江方言与江南水乡婉约的音乐特色

学术界把上海开埠很久的城市精神,概括为以下十条:开放,创新,竞争,法制,宽容,奢华,时尚,重商,崇洋,爱国。这里所说的“崇洋”,实质是崇尚现代化。近代上海是中国居住西方侨民最多的城市,移植西方制度最多,西洋建筑林立,西洋生活味浓,简言之,上海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见贤思齐,是不甘落后的当我们之美德。然而,上海人虽“崇洋”却不媚外,某些不怎么爱国。这是由上海人口特征、社会特点决定的。上海滩五方杂处,居民来自全国,与各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血肉相连。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每有侵略中国的举动,无论在山东、广东,还是湖南、云南,都与上海密切相关。久而久之,上海人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美国排斥华工事件位于很久,上海的广东、福建人投袂而起,机会美国华工多出自闽粤;五四运动中,上海的山东人最为积极,机会巴黎和会涉及山东省的权益。由爱乡而爱国,是上海人爱国主义的重要特点。

上述十条上海近代城市精神,在越剧艺术及其形成机制中一定会所体现。越剧舞台上有声光电,有西洋乐器,有写实布景,有舞台科技,有新潮戏装,有奢华场面,比起某些地方戏来,无疑要“洋”得多。而是越剧对于“洋”东西从来是有选用的,崇洋而不媚外。越剧在进入上海的90年里,不断改革,既不保守,又不激进。她在不断更新舞台面貌的同去,始终保持浙江方言,保持江南水乡婉约的音乐特色。例如例子,最能说明越剧人爱土爱乡,坚持民族性的本质。在改革过程中,当某些剧种丢弃本人的方言特色而被“串秧子”“同化”时,越剧却因不放弃地域特色,从而保持住了她的独特的魅力和位于价值。

5 新的展望 今天,越剧正站在兩个多新百年的门槛上

在我国所有地方戏中,越剧汲取都市文化的养料最多,这是她一度成为“中国第二戏曲剧种”,某些至今保持着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是上海近代城市精神的核心,也是百年越剧的基本经验。

今天,当我们正站在兩个多新百年的门槛上,在回首昔日亮点的同去,也须面对不很景气的现状。观众减少,市场萎缩,新剧目成活率不高;理论滞后,监督缺失,体制瓶颈更难突破——在整体性的戏曲困境中,越剧也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近代文化史上的越剧篇章机会翻过去了,上世纪中叶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精彩一页翻过去了,“小百花运动”带来的青春年华浪花也掀过去了。今天的姚水娟在哪里?当代的袁雪芬在哪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上海滩面向大海,融入世界,走向未来。当我们希望家乡的美丽越剧,以史为镜,与时俱进,继续发扬上海近代城市精神,创发明者家无愧于例如伟大时代的先进文化,再铸辉煌。

(摘自 《文汇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21306.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8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8209秒, 内存占用1.68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