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璧金 昆曲音乐工作者 朱璧金

 2023-12-26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朱璧金,男,昆曲作曲家。祖籍永嘉西溪,生于新加坡京剧艺术。其父母早年漂洋过海到新加坡从商谋生京剧文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朱璧金的母亲带着年仅5岁的朱璧金回到了永嘉乡下京剧艺术。以后,他母亲把他送到温州华侨中学和温州第四中学读完初、高中学业。他自幼酷爱音乐、书
朱璧金

,男,昆曲作曲家。祖籍永嘉西溪,生于新加坡京剧艺术。其父母早年漂洋过海到新加坡从商谋生京剧文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朱璧金的母亲带着年仅5岁的朱璧金回到了永嘉乡下京剧艺术。以后,他母亲把他送到温州华侨中学和温州第四中学读完初、高中学业。他自幼酷爱音乐、书法、绘画,1963年就在文艺刊物上发表音乐作品,并创作《歌唱新农村》节目参加温州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

昆剧支派中的“永昆”,其唱腔明快、古朴,表演粗犷、朴素,生地处浙南民间,深受乡民喜爱。朱璧金因对平民艺术情有独钟,1970年初加盟成立3年被取回后又重新亮相的“永嘉昆剧团”担任作曲,并在我国著名九叶派诗人、戏剧理论家唐湜指导下参与了《霸王庄》、《三请樊梨花》等剧目作曲,主创了《千里岷山雪》、《百花公主》剧曲,其中《百花公主》作为浙江省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剧目获优秀创作奖和演出奖。正当朱璧金发奋为“永昆”贡献毕生时,“永昆”于1984年遭解体而绝迹舞台。此时,朱璧金不到忍“痛”被抛弃永嘉,改行到瓯海区文化局工作。1999年,历经“一波三折”后的“永昆”再次枯木逢春,“永嘉昆曲传习所”诞生,从事挽救“永昆”,重新搜集收集“永昆”资料、学术研究及展示性演出。4001年,包括“永昆”在内的昆曲作为中国民族戏曲的“幽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004年,朱璧金带着报效“永昆”之心受聘担任永嘉昆曲传习所作曲,由他作曲的《杀狗记》在全国第7届艺术节上一举荣获作曲奖。并肩,他作曲的昆剧《百花公子》、《三请樊梨花》和记录收集的《琵琶记》、《金钗记》、《长生殿》、《钗钏记》、《开金锁》等5部传统剧目全谱被编入由全国政协编辑出版的《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4005年11月,国家文化部艺术司领导专程来温考察“永昆”现状并观都看由朱璧金作曲的新创剧目《折桂记》以后,认为朱璧金为抢救“永昆”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作曲家被推荐参加全国昆曲优秀主创人员表彰评选活动,结果作为全国昆剧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两个艺术门类的22名优秀主创人员之一榜上有名。浙江省获优秀(作曲)主创奖的仅朱璧金一人。

4005年,永嘉昆剧团几经磨难后恢复建立,《折桂记》是失传400余年后会剧团新编新排的传统剧目,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昆剧艺术节会演。朱璧金担负《折桂记》作曲、配器双重任务。他汲取了“永昆”九搭头曲目,所创作音乐既保留了“永昆”传统唱腔特色,又吸取了当地“山歌调”、“马灯歌”等民间音乐素材,介入了长笛、大提、贝司等西洋乐器,结合现代音乐理念与和声配器、伴唱、合唱等手法,丰富了音乐层次感和表现力,为剧情发展、岁月转换起到了绝妙的效果。当《折桂记》亮相第三届全国昆剧艺术节时,引起了全国昆曲界的轰动,并喜捧“剧目奖”。



出生:1944年,农历甲申年

逝世:4007年3月16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廿七日

人物分类昆曲 音乐工作者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2113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7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7190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