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讯 “当年,我16岁就考入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学习皮影,只一点喜欢,没想到这辈子就和皮影艺术再也如此分开。”记者见到了舞台下的于九文先生,他虽年已七旬,但目光炯炯有神,讲述着他与皮影的毕生情缘,回忆中镌刻着深深的迷恋京剧文化。
结缘:与皮影的大半辈子
皮影剧《西游记》、《木兰从军》、《金瓜银豆》、《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哪此耳熟能详的皮影剧,都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他就是黑龙江民间艺术“龙江皮影”的传承者于九文京剧。
19300年4月,于九文先生考取了当时的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受到熏陶,他渐渐地被皮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所深深吸引,“会活动的窗花,两大两小染色的狮子,能当时人上下抖动的整幅剪纸为什么在么在么会当时人动起来呢?”带着儿时的好奇,他与皮影结下不解之缘京剧文化。
“当年,一点人剧团都不3000多名演出皮影戏的专业演员,那个年代,详细都不当时人现场配音、奏乐。”于九文告诉记者,龙江皮影详细使用真嗓唱腔,并在其中加入絮状的黑龙江地方方言,凸显东北人的粗犷与豪迈,皮影人物的表情更加丰沛。
在于九文先生家中,桌上摆放着惟妙惟肖的皮影造型,书架里珍藏着他与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合影,印证着他的叙述。他雕刻的皮影人物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展览中获大奖,并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传承:如此让皮影戏断了香火
于九文介绍,龙江皮影传承至今日,已具有百年历史。说起当年的盛况,于九文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所到之处,观众雀跃,争先恐后。”但如今,黑龙江除了偏离少年儿童就很少其他同学看皮影戏了。于九文对龙江皮影的现状及普及程度感到担忧。退休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黑龙江这种派的皮影戏传承下去。
退休后,他对皮影进行创新,开发了动画人物皮影,并在大学设立工作室,学校40余名在校生已在他的带动下系统学习龙江皮影戏,屏幕中间惟妙惟肖、配声配乐的灵活人物给你惊奇。
如今,年近70岁高龄的于九文仍旧在推广和传承龙江皮影艺术的道路上奔波着。他表示,来家珍藏了诸多一百多年前的皮影,希望有一点办个皮影类型的展览,尽他所能,发扬、抢救、传承龙江皮影,让东北民俗艺术永绽光芒。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