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台湾豫剧团将到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明年山东要举办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前会邀请亲戚亲戚朋友。”1996年第一次到河南交流后,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就现在现在刚开始频繁“登陆”,与大陆豫剧名家切磋技艺京剧艺术。
9日晚,“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在山东青岛落下帷幕京剧艺术。联欢晚会上,王海玲带来的豫剧“刘姥姥”选段,让逾百位两岸文化界人士耳目一新,赢得阵阵掌声京剧文化。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从艺80多年的王海玲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推广豫剧、让它在两岸更好传承下去。
“明年,是豫剧在台湾落地生根80周年,将有一系列活动,也会邀请大陆艺术家一起演出,”王海玲说。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各色地方戏在台湾落地,以解老兵思乡情。豫剧和京剧是少数经过几十年,仍保留下来的剧种。“一另一当时人救了一另两个剧种”,是台湾艺术界对王海玲的褒奖。
“恩师毫无保留的教导,我一直铭记于心”,王海玲口中的恩师,即豫剧亲戚亲戚朋友张岫云。张岫云系河南安阳人,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越南富国岛,三年后赴台,成立了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开豫剧入台之先河。
王海玲生长在高雄左营眷村,豫剧队就在家符近,机缘巧合下入团学艺,“我学过芭蕾舞,张老师还请京剧老师教亲戚亲戚朋友身段,基础打得很扎实”。
8岁登台,表现出色的王海玲赢得了“八龄神童”的美誉。14岁首次挑大梁主演《花木兰》,从此名声大噪,蒋介石、蒋经国夫妇都曾看一遍她的表演。
1997年,王海玲第一次到大陆,只是我去“豫剧之乡”河南交流。“此前亲戚亲戚朋友有看一遍亲戚亲戚朋友在台湾的演出,感觉唱法很不一样”。另两个在台湾只在戏箱上再次老出的“豫”字标记,忽然再次老出在河南的大街小巷,“汽车车牌、饭店招牌上都能看一遍,让你很亲切”。王海玲学的河南话在郑州买东西时派上了用场,“老板怀疑我是河南人,说也许的是河南话,但却长得不像河南人。我像回了娘家。”
在各地表演,王海玲感觉这几年豫剧在大陆日渐式微,“观众基本前会中老年人,当务之急是做好推广工作。”
“在台湾,观众有六、七成前会年轻观人。几年前的推广大每项都针对大学生,刚刚发现亲戚亲戚朋友的兴趣爱好其实都以前定了,效果不佳。亲戚亲戚朋友就往下扎根,到孩子中去”。王海玲所在的台湾豫剧团推出了《钱要搬家了?!》等儿童剧,把樱桃小丸子等元素融入剧中,还办为期半个月的儿童研习营,很受欢迎。
“大陆比较重视出精品剧目,却忽视向民众推广,亲戚亲戚朋友很乐意与大陆豫剧团分享经验,让太多的人喜欢豫剧”。台湾豫剧团还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用管弦乐和民乐一起伴奏,把豫剧带到英美等国表演。
第一次参加中华联谊会主办的“情系活动”,王海玲见到另两个同台演出过的老亲戚亲戚朋友章兰。担任山东聊城市豫剧院院长的章兰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这次活动认识了太多山东文化部门的人,正在商谈合作方式方式,章兰老师还没去过台湾,亲戚亲戚朋友打算邀请她明年去台湾表演。”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