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之死》是田汉同志1929年创作的独幕话剧。可以说这是现存唯一的一部描写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剧本。剧情是记述中山先生临终前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再次重申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田汉同志在剧中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中国革命和劳苦工农大众的感人情景。
1929年前,田汉同志曾有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他准备将孙中山光辉的一生编写成七幕大史剧《孙中山》但十分遗憾,他的计划没有实现。后来他回忆道:“中山先生之死全国同悲,但这个剧本是多么难写啊,本剧是七幕大史剧《孙中山》之最后一幕,但又是最先写成的,所以不妨独立演出”。
按照惯例,剧本写好后送交国民党中央党部审批,其结果却如泥牛入海,迟迟不见回音;一再催问下,国民党宣传部致信南国社。信中称:“此剧在贵社不宜仓卒公演,在本部亦不敢仓卒允许也”。时隔不久,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又装腔作势地出面举办招待会,宴请南国社。以反共著称的国民党右派戴季陶假惺惺地说:孙中山是伟大的人物,要尊敬他,“不忍心”把他当作一个戏中人物搬上舞台来演……这番话引得席间一片唏嘘声,戴季陶异常尴尬。
田汉同志神情自若,扶案侃侃而谈:“……艺术和政治有时是朋友,有时是敌人。贤明的政治势力能助长它(艺术)滋长……政治时常是维持现状的,而艺术时常是对于将要停滞、将要固定的现状之冲破力”。田汉一针见血地指出“总理说过一句话,当同志们反对他与孙夫人结婚的时候,他说:‘我是人,不是神’,而现在我们几乎把中山先生当作至高无上的神,但我终觉得倒不如当中山先生是个普通的人好。……总理并非完全无缺的。完全无缺的,那就是全智全能的基督教的神了。因为是有缺憾的人,所以与我们特别亲近。……国民党要发展,当把总理看成希腊的半神,而不可当他是全智全能的基督”。
田汉这番切中时弊的话使得戴季陶一伙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据当时在场的赵铭彝先生事后回忆:戴季陶恼羞成怒,竟以拳击桌,怏怏而去。在场的国民党众官员个个面面相觑,要不是老奸巨滑的叶楚伧出来圆场,不知该怎么收场!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