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梅兰芳率团访问美国,京剧赴美演出这是第一次。美国人究竟反响如何?不得而知。赴美前,以齐如山为首的智囊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目的,无非是想让美国人对京剧尽量有所了解,从而使梅的演出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实,梅剧团之成员,在赴美前本没有张彭春,梅先生在美的首演地,定在华盛顿。对外演出前,中国驻美公使伍朝枢在使馆举行了一场由梅剧团演出的招待会。出席者多为美国上层人士。从政界说,除了美国总统胡佛未到场,副总统以下政府要员大都出席了,再有就是各界知名人士,约有五百人。
事逢凑巧,其时南开校长张伯苓胞弟张彭春先生正在美国讲学。彭春先生对中国的话剧发展颇多贡献。北方话剧活动肇始于南开,现在已被很多人认同,而张彭春先生就是南开戏剧的奠基者、引领者、实践者。梅先生对张先生于话剧方面的贡献是有所了解的,张先生对欧美戏剧的研究,梅先生也较清楚;另外,张氏昆仲对京剧也很熟悉,并和一些名伶有所交往,如张伯苓先生和名净郝寿臣关系很好,张每次到京,除观摩郝的戏外,经常与郝晤谈良久。所以这次招待会张彭春先生也在被邀之列。在招待会上,梅先生演出了红楼戏《晴雯撕扇》,演毕,梅先生立即请教张先生:“今天的戏美国人能看懂吗?”张先生直言相告:“不懂。”梅先生紧问:“为什么?”张乃解释道:“这出戏的时间背景是端午节,而美国没有端午节,再者,晴雯为什么撕扇?他们也不清楚,所以看客观剧如坠雾中。”梅对张的分析极为重视,因为梅先生对张先生熟谙欧美戏剧是了解的,同时张对美国的民情风俗也多所知晓。这倒是事实。因为彼时张先生已经三次赴美了。
第一次赴美是在1910年,参加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前身)第二届“庚款”留学考试。这一届,张先生与语言大师赵元任、文学大家胡适,我国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等七十名“清国直接留美生”赴美攻读。此后获艺术教育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经营南开校务。
三年后,1919年二次赴美,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赴英、法、德、丹麦等国考察教育;1929年再次赴美讲学。梅剧团到美国演出,正值张先生第三次赴美。
由于梅先生对张先生的戏剧学识多所了解,立即提出一个请求:能否请张先生协助此次访美演出?张先生愿从其邀,但讲学任务即将完成,需回南开,若延宕时日,必得伯苓先生准假,为此,梅先生亲拍电报给张伯苓先生。伯苓先生答应了梅先生的请求,于是,张彭春先生担任了梅剧团的总导演,他向梅先生建议:每场演出,最多四个剧目,且要各具特色,以使观众不感厌倦,而您的各种舞蹈表演可以集中来做一单独演出,梅先生采纳了张先生的意见,梅剧团的在美演出,张先生可以说倾其全力给以协助,在剧目的选择、原剧的剪裁,甚至于剧目的名称上,张先生都进行了精心指导。
梅剧团的此次赴美演出,无论在华盛顿、纽约,还是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都取得了轰动效应。梅先生所到之处所受到的欢迎和尊重,真可以说已到极致。而这份荣誉和成绩,当然也包含着张彭春先生的艰辛。
基于此,1935年梅剧团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赴苏演出时,梅先生再次请张彭春先生加盟此行。张氏昆仲也再次答应了梅先生的盛情恳请。梅先生曾和友人提及:“我昔年在美国,承蒙彭春先生担任总导演,对内对外无不措置裕如,我能在艺术方面有那样圆满的收获,是和张先生的辛劳分不开的。张先生办事有毅力,肯负责任,对中国的戏剧艺术尤多独到见解,同我平素的想法往往不谋而合。所以我很想请他一起去苏联。”
这次赴苏演出,张先生担任总导演,而且还兼任团长。这次演出中有些趣事颇可一提。有一次准备演出《偷桃盗月》,扮演孙悟空者是富连成社高材生杨盛春(梨园世家出身,梅兰芳表弟,谭富英妹丈),当时他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心想:张先生对话剧是内行,对京剧真懂吗?于是在排练时有意识地在某些细节处稍有敷衍,张先生当即指出,指导重排,一直到完全合乎要求才得以通过。杨盛春由此对张先生心悦诚服,逢人便说:“张先生真有两下子,是这里的事(指熟悉京剧)。”
梅先生这次赴苏演出,同样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特别是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告别演出,一共三出戏:《打渔杀家》、《虹霓关》、《盗丹》,剧场效果火爆异常,苏联党政领导人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应邀出席,他们对梅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的这次演出,对苏联文化界震撼尤大,如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文学家高尔基、阿·托尔斯泰,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也特地赴苏观摩。他们从梅的精湛表演中领略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剧,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梅的这次赴苏演出,为后来戏剧家所总结的“斯坦尼”、布莱希特、梅兰芳业界三大体系的认定,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远赴欧美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艺术才华当然毋庸置疑,但是张彭春先生在其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却少有提及,我们实在不该忘记这位津门先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