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稽古社与中国现代京剧 -往事钩沉-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1928年底在天华景戏院创办的稽古社,是一个极富有创新精神的戏班,它兼有教学功能。当时,日场一般上演传统剧目“老七出”,而晚场则上演自编自创的剧目。例如有连台本戏《西游记》、《封神榜》;时装剧《双烈女》、《侠盗燕子李三》;西洋题材剧《侠盗罗宾汉》、《月宫宝盒》

1928年底在天华景戏院创办的稽古社,是一个极富有创新精神的戏班,它兼有教学功能。当时,日场一般上演传统剧目“老七出”,而晚场则上演自编自创的剧目。例如有连台本戏《西游记》、《封神榜》;时装剧《双烈女》、《侠盗燕子李三》;西洋题材剧《侠盗罗宾汉》、《月宫宝盒》等。在这种教学制度培养、熏陶下,子弟班的学员思想十分解放,头脑中极少保守的条条框框,他们这种独特的艺术素质,在解放后的戏剧改革中派上了大用场。

1944年稽古社华、承两班学员结业以后,教师与学员们就各奔前程了。其中昌殿华、昌振华兄弟就上了太行山组建太行山京剧团,演出了延安名剧《逼上梁山》,后来经团长赵子岳(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介绍入了党。后来与华北平剧院的阿甲(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合作改编上演了名剧《打严嵩》,一时传为佳话。

专攻刀马旦的小师妹郄承鸾于1944年随父母投奔冀中军分区,加入了群众剧社。1948年平津战役前夕,在西柏坡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领导同志演出了《花木兰》,演出后与周恩来、邓颖超等共进晚餐。在连台本戏《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武生徐俊华与方荣翔、沈金波、毛世来长期合作,后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赴朝演出七年。后来,根据战地简报上的事迹,编创了京剧小武戏《奇袭白虎团》,后经加工修改,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武净贺永华解放后加入上海京剧院,从1959年就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他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这一反派角色独特的形象。当今武丑泰斗张春华与著名武生张云溪精诚合作、彻底改创了小武戏《三岔口》,于1956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获得金奖。张春华与著名须生李和曾合作演出了现代戏《千万不要忘记》,张春华演一度不安心工作的丁少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利华、白科华、陈胜华三人出科以后,加入了张家口京剧团。这虽然是一个小城市的小剧团,但是,在京剧现代戏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59年江西省话剧院编创的话剧《八一风暴》,在张家口演出时,剧团同志触发灵感,决心将该剧改编为现代题材的京剧。陈利华是创作组三位编导之一,同时也是执行导演,还演出剧中主角——连长罗林。在全团共同努力下,边编剧边排练,边演出边修改。1959年赴京演出。一炮打红、受到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和贺龙同志的接见。1963年二度赴京演出,周恩来观看了演出后,高兴地与他们合影留念。经文化部安排,现代京剧《八一风暴》在全国巡回演出长达一年之久,在1959—1965年期间演出898场。据主演陈胜华回忆,当时在繁忙的演出期间,有时还要抽出时间对来自全国一百多个来“取经”的剧团,一招一式地辅导,由于各地到张家口京剧团学习取经的剧团人员十分集中,使这个小城市的旅馆一度都十分紧张。1977年为了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任团长的白科华又受命重排该剧,使《八一风暴》剧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004年,白科华、白少华联合署名在《戏曲艺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八一风暴>:京剧现代剧的先行者》,对这段史实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回顾。

赵师华解放后在贵州省贵阳市京剧团,为了编创现代京剧,他于1959年带领创作组深入到贵州省九营十八寨采风,创作了现代京剧《王朝末日》,后来经专家加工提高,改名为《苗岭风云》,后来还排成了电影。赵师华曾担任戏曲导演,1963年参加北京现代戏调研,受到广泛的好评,周总理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奖状。

徐望华后来加入了青海京剧团,他主演的现代京剧《格萨尔王》,1980年赴京演出时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为草创“青(海)派京剧”之先声。

李阁华和仇伦华二人加入了广州京剧团,他们经常在祖国的南大门、在广交会上为各国友人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李阁华是京剧团艺委会副主任、业务组长、剧团台柱子,在现代京剧《白毛女》中扮演黄世仁。仇伦华后来在电视剧《鸦片战争风云》中生动地扮演了角色。

二科学员栗承廉解放后在中国舞剧团工作,在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担任艺术指导,为现代芭蕾舞的改革奉献了自己的才能和汗水。

在解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稽古社子弟班培养的一百多位学员中,分散在祖国各省市,凭借着他们的艺术才华,为现代京剧改革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少人成长为剧团的领导和主力。

一个旧科班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在我国现代京剧改革实践中取得相当的成就确属难能可贵。这与稽古社班主高渤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实,高渤海在致力于现代京剧改革中也是身体力行的。他在天津板桥农场任农场京剧团副团长期间,就把陈白尘的小说《儿女风尘记》改编为现代京剧,展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1979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传统戏曲的演出,部分在京津的稽古社子弟班学员在川苏饭庄宴请他们的“高大叔”。高渤海还曾想把分散在全国各省市(包括台湾)的学员们齐聚天津,为振兴京剧国粹再出一把力。然而他竟于1982年溘然去世,子弟班学员也大多进入耄耋之年。聚会之举,终成憾事。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5909.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291秒, 内存占用352.27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