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撒火彩” -知识点滴-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撒火彩”作为民族戏曲舞台上的一种传统特技,历来很受欢迎。它主要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用来表现烈焰飞腾的火烧场面。“撒火彩”一直是由“检场人”(舞台工作者)担当。传统撒火彩的名堂很多,有“托塔”“过桥”“连珠炮”“月亮门儿”“龙绞柱”等许多种,都是由检场

“撒火彩”作为民族戏曲舞台上的一种传统特技,历来很受欢迎。它主要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用来表现烈焰飞腾的火烧场面。“撒火彩”一直是由“检场人”(舞台工作者)担当。传统撒火彩的名堂很多,有“托塔”“过桥”“连珠炮”“月亮门儿”“龙绞柱”等许多种,都是由检场的在舞台上撒。后来净化舞台,检场的不再上场,只能隐身站在侧幕里往表演区内抛撒,这样有不少花样很难表演,传统的技艺和现代的舞台要求产生了矛盾。

一九五六年,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合作排演了《三顾茅庐》接《火烧博望坡》。马连良考虑到火烧夏侯惇时,如果台上没有火彩配合,就显得气氛不够,会使整个戏减色。于是他就和舞台工作人员凯玉贵、李德贵商量,请他们粉墨登场,扮成马童上台来专职放火。在火攻一场中他们混在关平刘封的军士当中,随走随撒,当夏侯惇被烧得站立不稳用摔义表现马失前蹄时,台上的马童猛的撒一个“大月亮门儿”,半圆形的火圈腾空而起,非常精彩;待到夏侯惇挣扎而起,准备奋力突围时,锣鼓声中,放火的马童一个回头望月,“嗖”的一声又撒一把,火光飞越夏侯惇的身子落下。台下顿时掌声雷动,剧场气氛特别火炽,几把火为整个演出生色增光。事隔多年,回想起来,仍给人以无穷回味。

遗憾的是,近年来精彩的撒火彩在北京的舞台上已很难见到了,仅中国戏曲学院演出时偶而用之,据该院舞工队穆祥锐同志说,现在能够掌握这一手的老艺人已经不多,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我想出个外行的主意,这一行能不能从舞工队转给演员们呢,让戏校的学生(尤其是学武戏的学生)在学戏的同时,也兼着学习这一技艺,待到演出需要撒火彩时,即在舞台上一显身手。一来为演出烘托气氛,二来使民族技艺得以继承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5787.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34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386秒, 内存占用1.6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