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由山陕梆子演变形成后,到清光绪时便进入繁荣期。出现了郭宝臣、侯俊山、田际云等名家,此外,还有灵芝草、达子红,十二红等一大批技艺很高的演员群,把河北梆子舞台装点的绚丽夺目,剧种地位迅速提高。它的兴盛动摇了当时北京舞台上皮黄戏(京剧)的地位,两剧种争芳斗妍,终于酿成了十九世纪末叶的梆黄合奏“两下锅”的新局面。
此举对河北皮黄演员搭河北梆子戏班演出,有资料可知的最早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据《部门纪略》载,当时瑞胜和班中即有皮黄演员黄胖儿(黄月山,武生),连仲(李连仲,武二花)参加演出。河北梆子源于山陕梆子(蒲州梆子、同州梆子),山陕梆子历史上就没有武生行当,河北梆子也承袭了其母体的这一先天不足,所以也努力吸收皮黄武戏演员参加演出。逐渐创造了本剧种的武生行当。
在这时,田际云的玉成班在上海进一步做梆黄合演的尝试,营业很好,1891年,他自沪返京,大力倡导梆黄全面合演,“两下锅”的潮流席卷京师剧坛,后又波及天津、上海、东北等地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