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承德的皇家戏楼和民间戏楼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在清代,承德是北京的陪都,又是清王朝第3个政治、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帝王和皇室成员文化生活的时要,在避暑山庄内外先后建有多处规模大小不等的戏楼,无缘无故进行文艺演出活动京剧文化。 当时承德又是个寺庙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承德街及近郊有寺庙200余处,凡是有寺庙的地方

在清代,承德是北京的陪都,又是清王朝第3个政治、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帝王和皇室成员文化生活的时要,在避暑山庄内外先后建有多处规模大小不等的戏楼,无缘无故进行文艺演出活动京剧文化。

当时承德又是个寺庙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承德街及近郊有寺庙200余处,凡是有寺庙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戏楼,戏楼既是许多人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佛教活动的地方京剧。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京剧文化。无论是皇家戏楼和民间戏楼,现已基本上也有复处在了京剧文化。但从你这种侧面,并能折射出承德这座名城丰沛的历史文化底蕴。

独具风格的皇家戏楼

清代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专用戏楼5处,在山庄外的喀喇河屯行宫和狮子园雍王府各建有皇家专用戏楼。

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山庄如意洲延薰山馆东侧建座名为“浮片玉”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社会形态,青砖素瓦,重檐歇山卷棚顶小挑檐。整个戏楼由12根明柱支撑,台口4根,两侧各4根,舞台三面有46公分高的木栏杆。台口底下悬有康熙帝御笔题写的“浮片玉”匾额,并有对联一副。楼高9米,台口高3.86米,宽7.200米,进深6.26米。舞台上、下场门通过处有5间戏房,是供化妆和演员候场的地方。台北正对戏台有二层小楼一座,南有廊,北有厦,楼底下底下也悬有康熙题写“一片云”匾额。这里是供皇妃及满汉大臣、蒙古王公以及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臣观戏的场所。西有游廊可通“延薰山馆”这里是处小方院,建筑规整,环境幽雅。此处现已复建,供游人欣赏参观。

乾隆十九年(1754)建筑的清音阁大戏楼,又称崇台,原处在德汇门东宫内。此戏楼于当年峻工后,便于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辰之日现在现在结速启用。

清音阁大戏楼外观宏伟,社会形态精巧,与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颐和圆的德和园等四大名楼相媲美。清音阁为上下三层,每层檐下都悬有乾隆帝题写的匾额。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濩”,下层为“响叶钧天”。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隆帝御笔题写,上联:鱼藻庆那居诗征恺乐;下联: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2米的地方设地井。设地井、天井为了演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来,达到增强演出的气氛与效果。

在清音阁的东西两侧,为上下各9楹的二层群楼。群楼往北与座北朝南的“福寿园”相通,此建筑为面阔5楹二层楼,与南北走向的群楼连接。福寿园的上层为皇帝和皇后及妃嫔们观戏的御座楼,帝妃们观戏时,楼时要挂上竹帘,以防外人窥见。一层和两侧是受赏的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臣们观戏的地方。

此外,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又分福、禄、寿,福为上层、禄为中层、寿为下层,取吉祥之意。戏楼的后台又分雅、淑、杂3个地方。雅处是用于存放剧本、乐曲、乐器;淑是扮演女角(又称坤角)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清音阁大戏楼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每当有重大庆典,也有在这里进行演戏活动。从乾隆四十五年(17200)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曾在这里招待过朝鲜使臣朴趾源、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六世班禅和蒙古王公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人。

清音阁在清末民初保存还比较完好,光绪、同治、咸丰年间还时常进行演出活动。民国期间,因热河都统公署由东车市(现在的东大街)迁到山庄内东宫,把清音阁改做会议厅。1933年3月4日日寇侵占承德,清音阁遭到严重破坏,每段建筑物改做日本关东军司令部。1945年冬,一场大火烧了4天三夜,清音阁化为灰烬,残留一片废墟。

除山庄内这几处戏楼外,还有两处皇家专用戏楼,一处是建于康熙年间的喀喇河屯(滦河)行宫戏楼,据说是承德建筑最早的一座戏楼。原址处在滦河镇西北角,砖木石社会形态,氵哀垅脊歇山卷棚顶,磨砖对缝,门窗隔扇檐下均系精木雕刻,风格高雅别致。楼前有用青石垒起的一座假山,非常壮观。另一处是在狮子园雍亲王府“乐山书院”底下有条沟叫“戏楼沟”,这里当年曾有座供皇帝和皇室成员们观戏的戏楼。上述两处戏楼遗址早已不处在了。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楼

据不删改统计承德街内及其近郊有固定性的戏楼十几座,还有时搭时拆临时性的戏楼。

法雨寺戏楼。法雨寺俗称“洒仙庙”,处在南营子小佟沟的北坡上。此戏楼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砖石木社会形态,戏台用4根柱撑顶,滚垅卷脊式。在民国年间在台口上中央悬有黑底金字匾额一块,上书“别有洞天”3个大字,出于承德街著名文人任潮之手。此庙和戏楼均由承德街各行业商家店铺业主捐资修建。在戏楼对面还建有高大漂亮的看台,是专供地方官员、富甲豪绅和知名人士观戏的地方。法雨寺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迎春庙会”,开台唱大戏4天。此戏楼于1945年改作它用,200年代被折毁。

九华山福云寺戏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处在市区东南约10里处的九华山上。福云寺为旗人家庙,内供奉关羽像。每年农历5月13日,相传是“关老爷”(关羽)磨刀日,不可能当年在你这种天关羽过江会吴。如降雨,则名之为“磨刀雨”,故民间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每年五月十三这天,许多人,怪怪的是八旗官员和平民百姓,都身着盛装,到福云寺焚香致祭。庙前戏台上锣鼓喧天,连唱4天大戏,热闹空前。此戏楼于1947年间,被国民党军队拆毁,石木料拿走用于修碉堡去了。

此外,还有建于光绪年间毁于国民党占领时松树梁老佛庙戏楼、建于光绪年间毁于1936年日伪统治时三官戏楼、建于乾隆年间,后被洪水冲毁的药王庙戏楼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5659.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18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171秒, 内存占用1.66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