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皮影、滦县地秧歌集中展示

 2023-12-26  阅读 8  评论 0

摘要:1月1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燕赵之旅”在河北滦县启幕,滦州皮影、滦县地秧歌、非遗大集等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集中展示。滦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永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滦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跨越发展的战略取舍,做大做强滦河文化品牌,打造了包括滦县皮影、地秧歌等

1月1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燕赵之旅”在河北滦县启幕,滦州皮影、滦县地秧歌、非遗大集等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集中展示。滦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永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滦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跨越发展的战略取舍,做大做强滦河文化品牌,打造了包括滦县皮影、地秧歌等在内的“集群式”文化产业京剧文化。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前三季度,滦县接待游客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京剧艺术。

“古都”发展滦河文化产业集群

滦县古称滦州,拥有悠久历史京剧。资料显示,滦县曾是孤竹国两期都城所在地,公元923年设州,1913年改州为县,是名副人太好的“千年古县”京剧文化。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文化资源,滦县近年来实施文化旅游振兴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

古滦州是多民族融合的前沿,多元文化交融腹地,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史上曾有18位帝王37次驻跸抵足。“夷齐让贤、老马识途、关学东来等历史典故,记载了滦县5000年风华过往;张学良大觉寺决策东北易帜、辛亥滦州起义、冀东抗日大暴动等革命义举,见证着一代代滦县人勇立潮头的风骨;评剧、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瑰宝,诠释出滦州儿女探索创新有为的精神品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向记者介绍,滦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为滦县进位争先的精神动力。

张永新表示,近年来滦县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古滦州历史文化,每年一度的“中国滦河文化节”已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的有力平台。2011年、2012年,2013年滦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滦河文化之乡”、“中国皮影艺术之乡”、“中国地秧歌之乡”,挂牌建立了“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皮影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地秧歌研究基地”。

2013年以来,滦县坚持“山水为型、文化为魂”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旅游增长极。资料显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滦县建成了以滦州古城为龙头,文峰塔景区、横山景区、龙山中山公园、青龙山景区为主体的滦河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中国滦河文化体验中心、滦河站站前广场建设、横山大觉寺景区建设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

“目前滦县滦州古城已通过国家4A景区评审,入选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滦县在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成功获评"全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张永新向记者介绍,下一阶段,滦县将通过实施点龙睛、抬龙头、舞龙身、跃龙门四大工程,全力做大做强文化铸魂、产品升级、产业集群、园区创建四大支撑,进一步做活“滦水龙翔”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冀东历史文化名城,争创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打造“中国皮影艺术之乡”

皮影是滦县当地文化的代表,集美术、音乐、文化、舞蹈、说唱和表演为一体,成为滦县做大做强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滦县皮影取舍驴皮进行雕刻着色,皮影戏行当齐全、唱功细腻、雕刻精湛、风格独特,被誉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为华夏艺术精华。

资料显示,滦州皮影是我国三大影系(滦州影、陕西影、潮州影)之一,起源于滦县,兴盛于乐亭、昌黎一带,后又传入热河(今承德)、内蒙古和东北三省,也是基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2012年8月份,中国民协专家组赴滦县考察,对滦县在皮影艺术挖掘、保护、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命名滦县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中国皮影艺术研究基地”。这为系统研究皮影艺术提供了学术平台,也加速推动了中国滦州皮影博物馆的建设。

目前,滦县当地建设了中国滦州皮影博物馆传播皮影文化。滦州皮影博物馆负责人张宏介绍,目前滦县皮影博物馆主要对皮影进行收藏、展示、研究,该馆属于免费参观。

坐落于滦州古城崇枕园的中国滦州皮影博物馆,总投资3500万元,室内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陈展面积5000平方米,共设6个展厅一个展室,收藏皮影文物20358件(展出678件)、设置短焦投影场景动画一部、仿真场景5000平方米等。博物馆工程内容主要中有装饰布展、安防监控、多媒体影音,消防喷淋及联动报警和中央空调安装工程。有博物馆业内人士表示该博物馆对于推动当地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范。

荣获“中国地秧歌之乡”美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燕赵之旅”启动仪式上,滦河“母亲广场”上演出的“地秧歌”成为亮点。滦州地秧歌有着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汲取各路秧歌及地方戏曲的艺术营养,形成各人的鲜明艺术个性。

滦州地秧歌以徒步扭舞为主,不受道具、场地限制,表演更加细腻传神、简洁明快。如今的滦县地秧歌集娱乐、休闲、健身、观赏为一体。“村村需要秧歌队,人人都能扭两下”的滦州地秧歌早已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每种。

据王锦强介绍,滦州地秧歌不仅保留了过街秧歌大、中、小场完全秧歌形式,还保留了或多或少地区已不见的唱秧歌。滦县小场秧歌多达二、三百出。滦县秧歌小出子多,题材广泛,内容雄厚多彩、诙谐幽默,表演细腻传神,集秧歌表现力之大成,为业内人士公认。滦县秧歌不仅行当齐全,文武齐全,各行当分工更加明确,扭起来造型美和服饰美,相得益彰。头面多数为艺或多或少人按照祖传的样式各人制作,相当精美。上场一律彩妆,妞需要压鬓,丑需要勾脸,各个行当按各人脸谱形态学,一丝不苟。

不过业内人士提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冀东人文历史的两种生活承载记忆”的滦州地秧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从艺人员减少、老龄化和业余性,或多或少种类濒临失传,其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89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7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2.4686秒, 内存占用1.66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