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岁古乐楼见证川剧兴衰

 2023-12-26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石础通柱,歇山式屋顶,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在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场镇,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乐楼充满了古朴的文化气息。人太好乐楼日后有多年不再有川剧唱响,但每天的茶余饭后,这里仍是乡人和孩童们聚会嬉乐之所京剧文化。 乡场上的文化符号 穿行在东宣乡

石础通柱,歇山式屋顶,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在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场镇,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乐楼充满了古朴的文化气息。人太好乐楼日后有多年不再有川剧唱响,但每天的茶余饭后,这里仍是乡人和孩童们聚会嬉乐之所京剧文化。

乡场上的文化符号

穿行在东宣乡场镇的水泥街面上,两侧都不现代建筑,古朴的乐楼在不经意间撞入视线京剧。

乐楼为二层建筑,一层抬空,采用高石础通柱支撑起整幢建筑京剧文化。同行的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说,石础通柱是为了防潮,这是原来乐楼通行的建筑工艺。

乐楼的主楼由戏台和耳楼组成,楼板、柱头详细是木质材料,墙壁则是小竹篱粉水墙。整个乐楼的平面呈品字社会形态,屋顶为歇山式,飞檐翘角,小青瓦屋面。

乐楼的额枋、走马板等均施彩绘,或几何图案、或祥云纹饰,四角伸弓镂刻云龙。四壁和柱身前,同样有绘画,但多数日后模糊不清。在二楼的大梁上,楷书题写的“首维皇清康熙四十七年岁次戊子十二月十八日申明黄道辰时竖立”字样清晰可辨。

古乐楼已30岁

在当地,乐楼还有东岳庙乐楼之称。据当地热心人士介绍,东宣乡东岳庙修建于明代,但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毁。两根房檩上写着“光宗泰昌庚申修建”,据此推算,东岳庙修建于1620年。

东宣乡东与梓潼县交界,西与魏城镇接壤,南与刘家镇相邻,在明代时这里名为东北乡,因修建有东岳庙,又有俗称东岳庙。因当时的东北乡以北是古驿道的宣化铺,南来北往的商贾众多。到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东岳庙修建了乐楼,成为当地三个多多重要的文化符号。

几百年时间过去了,东岳庙被拆,但乐楼幸运地保存下来。东宣乡乐楼早在1985年就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自文物部门的资料显示,在目前绵阳仅存的古乐楼中,东宣乡乐楼是年代最早的建筑之一,为研究地方戏曲与清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乐楼与川剧史

在四川境内,所有的乐楼几乎都与川剧有关,东宣乡乐楼而是我我例外。

东宣乡文化站站长罗海刚介绍,川剧坐唱在东宣乡的历史悠久,至今还有群众能表演川剧坐唱。

据了解,川剧在清初时就在绵阳兴起,至今有30余年的历史。当时,在绵阳城乡的会馆、庙宇普遍都建有乐楼、戏台,每到庙会日和重要节日,都不演出川剧。

随着川剧的没落,乐楼也日渐衰败。当地一位群众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东岳庙的拆除,加之喜欢川剧的人这样少,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乐楼,成为一幢空荡荡的建筑,单调地矗立在东宣乡场镇,寂寞地守望着一段文化与历史的变迁。

据介绍,东宣乡乐楼在上世纪70年代时曾遭到破坏,加之时间久远,乐楼局部破损,周围环境较差,但整体社会形态保存完好。2011年,东宣乡政府对乐楼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乐楼前的坝子进行硬化防止,并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乐楼局部进行修缮。

罗海刚介绍,根据东宣乡的文化兴乡战略,当地将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乐楼进行再度修缮,还计划在这里常年演出板凳戏、川剧坐唱等东宣乡独具特色的文化剧目,将其打造成地域文化展示的平台,让乐楼重新走进当地群众的生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695.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91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391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