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形成于何时 -说戏谈史-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常有人说,京剧的历史有二百年,仔细算来,其实不确。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雄峙京门剧坛近四十年之久。 1830年左右,汉调艺人王洪贵、李六和稍后的余三胜、龙德云、谭志道诸人,从湖北相继进京。他们以奏西皮调为主,兼唱二黄调,统称为“楚调”。他们没有独立成班,而

常有人说,京剧的历史有二百年,仔细算来,其实不确。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雄峙京门剧坛近四十年之久。

1830年左右,汉调艺人王洪贵、李六和稍后的余三胜、龙德云、谭志道诸人,从湖北相继进京。他们以奏西皮调为主,兼唱二黄调,统称为“楚调”。他们没有独立成班,而是搭人徽班同台共演。徽班接纳汉调的融人,不但扩充了一批剧目,也引进了以西皮调为主的声腔,从而出现了皮、黄合奏的的局面。徽汉同班、皮黄合奏的出现,不仅为后来形成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西皮、二黄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促成二者融合后的从量变到质变,准备了条件

为了使演出适应北京地区观众的需求,徽汉演员通力合作。广泛吸收,勇于变革。大胆创新。无论在声腔曲调上、表演程式上、舞台语音上,以及演出剧目上,与原来徽、汉两调相比,都有极大的丰富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艺术风格。这种“质变”性的变革已孕育着一种新的戏曲剧种——北京皮黄戏,也就是京剧的即将诞生。如果说京剧脱胎于母体后,才应当算正式形成,可以自成门户,那么,这已经是1840年左右的事了。当年,四大徽班入京伊始,所演的戏仍属地方剧种,决不能算京剧。

晚清至民初间,北京宣南陶然亭西畔曾有京剧界专设的“安苏湖义园”,是埋葬安徽、江苏、湖北籍亡故艺人的墓地。可见早年来自这三个省份的演员,多出于徽班,昆班和汉班。他们或他们的上一代,正经历了京剧孕育到形成的过渡时期,即1840年的前后,这是有力的佐证。

这样说来,京剧的历史,截至今天,说它为一百四十年,最多不过一个半世纪,是较为妥切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603.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7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5663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