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它发源于北宋末叶的东南沿海,由当地民间歌舞小戏发展而成。最早的曲调是温州一带农村流行歌曲,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宋杂剧和其它民间伎艺(如说唱艺术)之长,丰富自己。元统一南北后,南戏受到北杂剧影响很大,日臻成熟。
南戏分场,场以人物上下场而划分,有多至五十余场者。演出形式唱念结合、韵文散文结合;有舞蹈,重做派;行当分生、旦、净、丑、外、末、贴;化妆分素面(俊扮)、花面(勾脸)。这些,都具备了后世戏曲的雏形。
后来,南戏传人城市,与仍留在民间的南戏成为两支,声腔也发展变化。对昆山、海盐和弋阳诸腔的形成分别产生影响。
南戏最早的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被誉为戏文之首。现知剧目有一百八十个,但所存剧本不过十分之一。
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四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琵琶记》。除知后者为高则诚所著外,其余三剧作者均已佚名。现存本也都已经过后人加工。
南戏剧目中,几乎一半是爱情题材,不少戏揭露“富易妻”的丑恶行径。这当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但《荆钗记》则是歌颂了王十朋、钱玉莲的忠贞爱情。王中了状元,却拒做相府贵婿,宁舍官位,不忘贫妻。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底层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北昆上演的《荆钗记》深化了“忠贞不渝志如铁,一曲晴歌满人间”的主题。故事虽古老,对于今天的青年仍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