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京剧科班不多,自民国初年到三十年代,并没有出现什么实力雄厚的科班。直到四十年代,才有“稽古社”培养了一些有成就的演员,如武丑张春华,武净贺永华,武生徐俊华、蔡宝华,武旦郄承鸾等。再往上溯,就是清末时期有个“小吉利”科班,由外地迁到天津,边学习,边演出,受到天津观众的欢迎。
“小吉利”科班是京剧、梆子同台演出(俗称两下锅),以武戏见长。一些入科不久的学员,除学习外,经常要上台扮演宫女、丫环,院子、差役、旗牌、兵勇等次要角色。这样就不断增加青年学员舞台实践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舞台经验。当时“小吉利”科班的学员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李吉瑞(后来是武生三大流派黄月山派的主要继承人之一)。“小吉利”科班曾在天津的四大名园(天福茶园、全声茶园、协盛茶园、袭盛轩)轮流公演,以在协盛园时间最长。
“小吉利”科班的师生都不识字,教学只好口传心授;对学员的教练方法严酷粗暴,在生活上的管束也非常苛刻。武戏练腰腿、打把子,要求极为严格。文戏读诵台词,全凭死记硬背,将唱词念白读熟后,再改正字韵,教习唱腔,排练身段。学戏过程中,学员稍有遗忘或犯规,立遭鞭笞。教师们手中的烟袋锅,是对学员进行体罚最常用的“刑具”。学员被打,只许饮泣,不许哭出声音;经常是身上旧创未平,又添新伤。学员睡觉,没有床铺,只在潮湿的土地上铺层稻草,挨肩接踵地挤在一处睡眠。学武旦的还要绑着“跷”睡(“跷”是木头做的假小脚,从前武旦或花旦上台,都要踩跷,以表现妇女缠足的形态)。房间里燃着油灯或蜡烛,门旁有“看工的”(即守夜人)监视着学员。学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教师在台帘后面监督,学员如果发生荒腔走板,忘词错步,或刀枪把子失手等错误,下场后就要遭受一顿痛打。
其实不仅是“小吉利”科班存在这种情况,过去的戏曲科班差不多都是大同小异。旧社会的老艺人,要想学会一点技艺,得经过多么曲折艰苦的历程啊!他们经过六、七年的苦学苦练,出师后,还要投师访友,继续钻研深造,才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回忆一下旧时代的科班,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戏曲学校,做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戏曲学员,其幸福真是不言而喻了。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lecms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