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家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流派的?有一个化合的过程--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根据所扮人物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把唱腔、表情、身段、武打乃至化妆、服装等等揉合成一体。于是,这个人物,就成了该流派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出戏,就成了该流派的一个代表剧目。属于流派的各种因素经过化合,都变成艺术上定型的东西了。
对于这种定型,理解成为艺术家对那个戏、那个人物创作的艺术实践的总结,本来是正常和必要的。但是今天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前辈在四十、三十甚至二十年代使用的剧本,应不应、能不能根据今天变化了的情况做适当的修整?如果承认原本确需变动,那么对原本中的主要唱段(包括词和腔)及表演(包括水袖、身段等),应不应、能不能做相应的变动?再有,当中青年演出其代表剧目时,应不应、能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和自身条件,逐步做到有所扬弃、发展呢?
我想,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理直气壮地承认“应该”──应该不断变革,不断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八十年代的观众,不能用老戏老演的办法来“陶冶”青年演员和观众。
其次,我们也坚信“能”──能够改好、变好、创好。艺术家通过“化合”形成流派,我们继承时不妨先进行“分解”──把他们塑造的那个典型形象,分解还原成唱腔、表情、身段、武打乃至亿妆、服装诸因素。目的是摸索并抓住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因素并“化合”成既定人物的规律性。当我们掌握了这种规律性时,扬弃掉的只能是原流派申的不足,发展出来的则必然是原流派申的精华,艺术流派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