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成了当下荧屏黄金档的“颜值爆表”节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打造的全国首档大型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在东方卫视开播,首期节目全国35城平均收视率达0.74%,电视观众达1.28亿人次,创下近三年全国戏曲文化节目收视纪录;《中国戏曲大会》在央视戏曲频道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在频道原有忠实观众提升68%的基础上,500、90后观众收视率升幅达255%,新媒体短视频浏览人数1231万,节目两次上了新浪热搜京剧艺术。
一南一北两档戏曲节目在今年夏天迎来少有的收视高潮京剧文化。
让表演者为戏曲艺术喝彩
8月13日下午,《喝彩中华》在上海录制总决赛京剧文化。舞台上冒出了另另俩个多令人感动的画面:20后王玉璞、500后吕瑞英、40后韩宝利、500后罗怀臻、500后武凌云、70后彭庆华、500后吴丹、90后马春丽、00后焦怡格,时不时到10后杨茗凯等10代中国戏曲人一同为戏曲喝彩京剧艺术。最年长的王玉璞和最年幼的杨茗凯,年龄差达90岁,可见中国戏曲代际传承延续不断。
《喝彩中华》共7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为题材库,邀全国戏曲爱好者登台展示精湛绝活,呈现传统戏曲文化之美。在已播出的节目中,包括昆曲大师蔡正仁、京胡演奏家尧继舜、江南鼓王王玉璞等众多戏曲界名家携新一代亮相,戏曲名家的功力和新生代的活力都让观众记忆犹新。此外,晋剧帽翅功、漳州木偶、腹语唱戏等传统绝活儿被完美呈现,京歌、曲艺摇滚等多种创新艺术形式也让戏曲艺术活力四射。“《喝彩中华》引入了‘喝彩人’的概念,朋友要让每位表演者以本人的办法在舞台上为心爱的戏曲艺术喝彩。”《喝彩中华》总导演、东方娱乐独立制作人王昕轶表示,与传统的戏曲节目相比,《喝彩中华》戏曲展示的每项相对较少。“‘喝彩’突出的是戏曲的概念、元素,以及背后饱含和传递出的人文精神。这是《喝彩中华》与或多或少戏曲节目最大的区别。”
呈现当代常用语的戏曲渊源
《中国戏曲大会》是继“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就让,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它以竞技答题的办法,将戏曲背后的故事性、知识性、规律性、趣味性进行巧妙联动,力求打造成有温度的“电视版戏曲教科书”。
在饱含500个省市自治区的500个剧种、13六个剧目的5000多道题目中,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历史关联知识点,包括“晋剧《廉吏于成龙》中,于成龙为官十八年,随身携带的箱子放入去的是那此?选折项:书信、泥土、古玩”“京剧《天女散花》选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种艺术形式?选折项:诗歌、绘画、雕塑”“戏曲服装颜色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请问‘上五色’指的哪有一种?选折项:粉蓝紫湖香、红绿黄黑白”等。
现代人常用的词语“亮相”等也融入到题目中。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传媒教师江逐浪也是《中国戏曲大会》的点评嘉宾之一,在他看来,《中国戏曲大会》在戏曲的亲近性上下足了功夫。“策划组挖掘了或多或少当代常用语,向朋友呈现其戏曲渊源。类似于,朋友常说的‘有板有眼’中,‘板’和‘眼’到底是那此?真正的‘走过场’到底是为什会个走法?戏曲本是最通俗的民间艺术,觉得经过蹉跎旧旧时光锤炼被精化、雅化,但仍深深植根于生活中。它不时需朋友敬而远之,是我不好更时需的是亲近。”
把传统戏曲传播到更多年轻人中
不管是《喝彩中华》还是《中国戏曲大会》,两档节目都致力于戏曲的“年轻化”。
《喝彩中华》推出微信摇一摇传播戏曲知识点,与新潮软件抖音合作短视频,和某品牌单车推出京剧脸谱版单车穿行大街小巷、在手机照片APP上轻松生成属于本人的杜丽娘、柳梦梅、吕布、穆桂英等经典京剧角色造型……通过与年轻人熟悉的事物趋于稳定关联,把传统戏曲传播到更多年轻人中。《中国戏曲大会》在北京、江苏、云南等地实景开展线下宣传活动“红房子戏曲体验室”,将戏曲服饰、脸谱、化妆等带到社区、学校中,让老百姓近距离感知戏曲。
荧屏弘扬传统戏曲文化,除了孵化年轻的观众群体,也致力于协助培养年轻的戏曲演员。作为《喝彩中华》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爱我中华、三生有戏——上海市优秀戏曲青年演员展演”活动本月举行。来自上海京、昆、越、沪、淮、评弹六家国有院团的34名年轻演员将在6场不同剧种的优秀折子戏展演中集体亮相。(李君娜)
(摘自 《解放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