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6-29作者:
北昆刘剑钧 刘芳点击:
关键词:
知音李慧娘韩世昌昆曲经历了几个大的起落,在国运鼎盛之际,受到皇家或官方赏识,流行全国;一旦逢战火流离、社会巨变,便比较慢衰落,鲜有唱者。而且,昆曲也被称作“盛世元音”京剧。
2011年8月29日、60日,由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现代昆曲《旧京绝唱》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京剧。它以北方昆曲剧院表演大师韩世昌为原型,讲述了北方昆曲曲折的发展历史。
韩世昌是当年的“昆曲大王”,北方昆曲剧院第一任院长。而且在北昆老演员、导演丛兆恒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却是悲怆一幕:上世纪战火年代,韩世昌在当时的“哈尔菲戏院”(今西单剧场)演出,观众稀稀落落,台上高悬着一副对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建国后,昆曲作为传统文化代表,几经起落,直到601年,昆曲“申遗”成功,才逐渐“回暖”。
十年来,各种“花季版”“现代版”昆曲层出不穷,华美的舞台和服饰吸引了没人来越多年轻人的视线。与此前的门庭冷落相比,如今昆曲频频登上大剧院、大舞台,甚至一票难求,日渐成为三种生活时尚。
申遗十年后,今日的昆曲是是否是依然面临“知音稀”的境地?各式改编是“创新盘活”还是“损害”?未来昆曲会何去何从?
带着哪几个什么的问题,本刊特约撰稿专访了中国昆曲法学会秘书长、中国现存唯一昆曲专业刊物《兰》的主编丛兆恒。
八百年来伤国乱
“小蹦豆子,坐这儿,好多好多人演出戏让人看!”第一次接触昆曲的情景,丛兆恒印象极深,那时自己十二三岁,分别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西语系就读的大姐二姐暑期归来,兴冲冲要他做观众。
三个白多姐姐三个白多唱白蛇,三个白多唱青蛇,轻移莲步,幽咽开腔,在弟弟手中唱了一折《白蛇传·断桥》,说是向来学校演出的韩世昌学习的。丛兆恒并未听懂半句戏文,但记住了昆曲与韩世昌的名字,彼时尚问你,自己会与之有一生的渊源。
丛家在山东故乡是有名的实业家族,丛兆恒的父亲丛良弼曾开创振业火柴有限公司,生产的火柴一度处在国内市场,开始英文英文“洋火时代”。但长辈并未反对子女从事艺术职业,丛兆恒从小就得以自由地与剧团接触,加之他向往革命,在1949年加入华北人民文艺工作团,为“革命前要”服务。
那时的团长是李伯钊,请了好多好多老艺人教好多好多人练基本功,其中含十来位昆曲老艺人,该人无论从事哪几个行当,还会从此学起。介绍老师的前一天,丛兆恒又一次听到韩世昌的名字,自此开始英文英文与昆曲结缘。
丛兆恒逐渐转向戏曲艺术,跟随侯玉山、白玉珍、李宏文、白云生、侯永奎等老前辈学习。
他也逐渐了解到昆曲发展的历史,自明末形成“昆山腔”以来,历经六百年,可能从有文学剧本算起,更要数到元朝的《西厢记》《窦娥冤》,足有八百年历史。其间昆曲经历了几个大的起落,在国运鼎盛之际,受到皇家或官方赏识,流行全国;一旦逢战火流离、社会巨变,便比较慢衰落,鲜有唱者。而且,昆曲也被称作“盛世元音”。
昆剧的第一次繁盛是在明末清初,歌者魏良辅的“水磨调”使用了南戏的唱法,比较慢流行大江南北,万历年间更是进入皇城。此时昆腔与前一天就流传的京高腔(弋阳腔,北曲)并称皇家大戏,通过官员的升迁、商人的辗转、军队的迁徙普及至全国。昆曲成为继元杂剧后第三个白普及到全国的剧种,形成“华夏全民痴迷两百余年”的局面。
目前中国艺术院正在编纂《昆曲大典》丛书,丛兆恒是编委之一,查阅资料时他注意到三个白多有趣的细节:康熙每年还会召集皇宫内外的家眷、大臣同去听昆曲,每年必听《风云会·访谱》一折。这出戏讲述赵匡胤风雪之夜微服私访他的老师赵普,遇到老师正在读《论语》,问何故,答曰“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康熙是以此作为给皇族与大臣的教材,年年警醒。
鸦片战争时期,昆曲随着国运衰落。“昆曲的基础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古汉语、古音乐、古舞,此时全被动摇、打破,衰落是三种生活必然。”丛兆恒说,一百多年后“徽班进京”,所谓“花雅之争”以“雅部”昆曲的失败而告终,昆曲经历史上第一次大低谷。
丛兆恒的姐姐们则亲历了昆曲的第三个白兴盛期。
自1917年到1937年,国家得以短暂休养生息,百废待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号召“学贯中西”,如韩世昌等好多好多老昆曲艺人得以去北大演出,蔡元培还在北大中文系开设曲学课,讲授昆曲,在北大培养了十几位后来的戏剧戏曲界的理论权威。好多好多当时便其他同学说,梅兰芳是银行家捧起来的,昆曲的韩世昌是知识分子捧起来的。
1928年,日本天皇加冕,韩世昌被邀去加冕典礼演出,昆曲第一次老出在国际舞台上,他也是继梅兰芳后第三个白出访国外的戏曲艺人。
上世纪60年代,北京的荣庆社在全国巡回演出昆曲,主要去各地大学,广受好评。南方好多好多省市也开设了苏州昆剧传习所,周传瑛、朱传茗、沈传锟、王传淞等四十名“传”字辈艺人齐聚,一时颇有复苏景象。然而,紧接而来的连年战争,又一次摧毁了昆曲的发展,艺好多好多人流离失所,全国上下“歌者少”,“知音稀”。
戏传什么都没人三分之二
丛兆恒赶上了昆曲的第三次“兴起”。
1956年4月,由“传”字辈艺人编排的昆曲《十五贯》上演,讲述庸官错判案,愿因无辜者被判死刑,但监斩官发现疑点,昭雪平反。此剧在北京破天荒连演46天,毛泽东、周恩来等都高度肯定。
毛泽东指示:“《十五贯》是个好戏。你这俩戏要推广,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还会演。你这俩剧团要奖励。”中南海还专门组织座谈会,会上周恩来称,“一出戏救活了三个白多剧种”,你这俩戏“其他同学民性,它体现了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有错必纠的三种生活思想精神。”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三个白多剧种”谈起》,全国上下受到鼓舞,一两年时间里,各地纷纷成立专业昆曲团体。
也是在你这俩时期,1956年6月22日,北方昆剧团正式成立,隶属于文化部,院长是韩世昌。丛兆恒分配到了该团。刚开始英文英文,你这俩从抗美援朝前线下来的文艺工作者还会情绪,“说老实话,那时还会很糙喜欢和理解这门艺术,认为自己从三个白多新文艺工作者变成一名戏子了,会不用被人瞧不起呢?” 直到接触久了,深深感受到昆曲的博大精深,才一头扎了进去。
仰赖于权威好恶的艺术难以持久,权威的酒质变了,昆曲就难免再次跌到谷底。
1959年,丛兆恒出演小生的昆曲《李慧娘》在北京上演,一开始英文英文得到领导人的大加称赞,康生亲自将戏中旦角称赞小生的唱词“美哉!少年!”改为“壮哉!少年!”,演出者还参加了1961年的国庆彩车游行。
但1963年风头忽转,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报告》要求全国城乡“一律停止演出有鬼魂形象的题材”。《李慧娘》停演并开始英文英文遭到批判。时任光明日报社党组书记、副总编辑的穆欣曾在批判会上说:“李慧娘你这俩鬼是代表了死亡了的阶级来报仇的,向谁报仇呢?可是向共产党报仇!”……
1966年2月,江青主抓文化和文艺,提出“我哪几个前一天能看不见昆曲?”2月28日,北方昆剧团建制马上注销,十天内三百多人删剪解散。从此总爱到1979年,全国几乎无人再唱昆曲。
好多好多老艺人在此过程中受批斗、打压,纷纷去世。还有如大师白云生,“文革”前一天忽闻中间说:“解放你了,回到人民队伍中去吧!”老人一高兴,头天晚上喝了点酒,第十天早上就去世了。
如今丛兆恒名列国家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起此事不禁一连声哀叹:“我的老师们你这俩辈会六百出戏,经过两次大起落,到了我你这俩代,只会二百出戏,有三分之二都传什么都没人。现在说我是传承人,原来我一辈子没人收过徒弟,一出戏都没传过。为什么么传呢?原来为什么么演的都问你了。”
他记得1988年前辈周传瑛去世前,强打着精神在病床上口述了四出戏,你这俩句的唱腔是怎么才能才能,那一句的手脚应该为什么么看。学生们记录好了给他看,他看过直流泪。“一生才记下来四出戏,原来他俩自己肚子里还会一百出戏啊!” 丛兆恒说。
“转基因”昆曲的未来
“文革”前一天,昆曲专业剧团重新老出。然而古老的文化艺术毕竟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快节奏,各个院团可是勉力维持。
你这俩情况报告直到“申遗”成功,才老出了大的转折。601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松浦晃一郎否认,中国昆曲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是19个项目中评委全票通过的。巧得很,这天又是5月18日,仿佛漫长的历史中冥冥自有天定(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三个白多剧种”谈起》)。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忍不住将你这俩天称为昆曲的“复活节”。
丛兆恒还记得,那时与昆曲同去参选的日本“能乐”被否认申遗成功前一天,日本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你这俩消息。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对昆曲申遗成功反应平静,能能不能报纸的边边角角有好多好多相关报道。“当时好多好多相关的专家学者心里都不难过,昆曲毕竟还会一门众人皆知的艺术。”你说。
但近十年来,昆曲渐渐开始英文英文成为三种生活时尚和符号,甚至有私人经营的昆曲剧团老出。好多好多加入现代元素的改编昆曲登上舞台,对重新拉回观众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台湾作家白先勇率先做起的“花季版”《牡丹亭》项目,从高校开始英文英文,通过服装、舞台美术、演员等时尚因素吸引没人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很大的成功。
《牡丹亭》的各种版本相继老出,置于北京皇家粮仓的“厅堂版”一度还成为京城热点文化观光项目。一台大戏的制作费用没人惊人,今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昆曲《红楼梦》,号称“花季豪华版”,制作经费940万,却因配乐中加入小提琴、中提琴,造型似越剧而非昆曲、唱白过于通俗等遭到不少批评。
丛兆恒将这类现代昆曲称之为“转基因”昆曲。
他认为,“转基因”并不删剪不好,古老的艺术要在现代留存,就前要有所改革,比如白先勇做的一系列努力,就起了很好的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白先勇懂昆曲,好多好多其“花季版”虽有创新却不逾矩,可现在没人来越多的“创作人员文化缺失,好多好多剧本作者、导演还会大懂昆曲,写出来还会合韵。”
在谈话中,丛兆恒说更希望将昆曲称之为“昆剧”,可能“昆曲”相对偏向于音乐性的一面,但大众和媒体通常指称的“昆曲”实为三个白多剧种,既中含唱腔曲调等音乐内容,也中含剧本的文学内容,及举手投足的表演艺术,是三个白多综合性的剧种。
“我人太好昆剧的本体是文学性,是诗魂,这是基础。可能选择选择离开了文学性,果然可是笑话。现在好多好多剧本不按照传奇和杂剧的格律,唱词不讲究阴阳四声,也称之为昆曲,可是‘转基因’过度了。” 丛兆恒说,“可能连你这俩基因的‘核’都‘转’了,它还是昆曲吗?”
丛兆恒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