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是我国北方最早的梆子声腔剧种,因起源于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市)而被称为“蒲州梆子”、“蒲剧”,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早期民间习称“乱弹”,清代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20世纪30年代始称“蒲剧”。蒲剧萌芽于宋元之际,发展元末明初,成熟于明代中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戏剧《挂画》是折子戏《梵王宫》中的一折,梆子戏中常见的剧目,是蒲剧(蒲州梆子)的代表作。 戏剧《挂画》是折子戏《梵王宫》中的一折,梆子戏中常见的剧目,是蒲剧(蒲州梆子)的代表作。 20世纪30年代蒲剧表演艺术家王存才踩跷表演这一剧目,轰动一时, 他在《挂画》中应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堂鼓,又叫做同鼓、战鼓,清代则叫它杖鼓。 鼓框是木头作的,两面蒙上皮革。 现代堂鼓一般有三种规格,鼓面直径分别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两种小堂鼓发音高亮,后一种堂鼓音色宽厚。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堂鼓又称同鼓,属打击乐器。以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蒲州梆子重振雄风,不仅在晋南各县建立了三十多个专业剧团,五十的代初,太原市也成立了蒲剧学社并从西安接回了王秀兰等一批艺人组成大众蒲剧团,后移归晋南地区改建为晋南蒲剧院。河南省灵宝、卢氏、陕县、陕西省延安、子丹、安塞,甘肃省定西地区等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在用色上,多用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为红忠、黑直、白奸,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是蒲州梆子又一个重要繁盛时期。尽管由它派生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与京梆子(今河北梆子)早已独立成材,枝繁叶茂,它自己却仍然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在蒲州、平阳地区,梆子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精神食粮;赛神祭祀用优,喜、寿、庆典用优,官衙饮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行艺艰难,“一拨儿去西安,一拨儿上北山,走不动的就地演”(民谚)。杨登云、孙广盛、彭福魁、王存才、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筱兰香、王秀兰等在西安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进入剧场演出;张金榜、宋友梅、曹福海、张庆奎、牛俊杰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旦行主要有正旦(包括闺门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正旦,又称大旦、青衣,多饰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妇女。以唱做为主,宁静端庄、晓理贤慧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戏中的未婚女子(所谓“闺门旦”)。也由正旦应工,正旦常与胡子生配戏,戏的分量一般都较重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文化大革命”前后,杨虎山、筱月来、阎逢春相继谢世。王秀兰、张庆奎、田郁文硕果仅存,也都转入传艺授业,息影舞台。越过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断裂,一批新秀涌现出来,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武俊英在新绛蒲剧团,师从筱兰香(田郁文),工闺门旦,学中路梆
时间:2023-12-25  |  阅读: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2422秒, 内存占用345.44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