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庾生昆仑唱片《阳平关》粗略导赏

 2023-12-26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菊坛名宿王庾生先生(1889-1971)曾被天津票界誉为“票界大王”,他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丑各行皆通/接通,与杨小楼、尚和玉、尚小云、筱翠花、侯喜瑞、程继先等众多名伶演过戏。他与余叔岩、言菊朋自小一起长大,是关系密切且交好的老学友。他曾得杨小楼传授身段及把子功窍

菊坛名宿王庾生先生(1889-1971)曾被天津票界誉为“票界大王”,他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丑各行皆通/接通,与杨小楼、尚和玉、尚小云、筱翠花、侯喜瑞、程继先等众多名伶演过戏。他与余叔岩、言菊朋自小一起长大,是关系密切且交好的老学友。他曾得杨小楼传授身段及把子功窍门,亦从少时追随谭大老板,痴迷谭派,逢谭演戏必前往观之,得谭鑫培亲授《南阳关》、《断臂说书》,另外《琼林宴》、《碰碑》、《御碑亭》、《卖马》、《八蜡庙》、《一捧雪》等戏也经由谭老板指正,并与余、言组成“观摩小组”,切磋研习谭派京剧艺术,在《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一书中,他也讲述了不少当年和余叔岩一同听戏学戏时的趣事。他还向梅雨田学习过谭派《打严嵩》、《打登州》等戏,向周子衡学习程长庚唱法,亦研习贾洪林做派,并吸收汪桂芬、孙菊仙等唱法精髓。(详细生平见《中国戏曲志 天津卷》,1990.12)

王庾生先生会戏极多,据闻至少三百余出,关于他的“肚囊宽”,其高足李相心先生曾撰文叙述过一段梨园轶事:余叔岩某次赴宴时在酒酣微醉之际听人问及他的会戏量,张口便说凡是挂髯口的都会,那人又问他是否会《辛安驿》(旦角挂红髯),他愕然答道确实不会,王先生立即接道:“我会”,自此王先生“肚囊宽”便出了名。——这段轶事经吴小如先生考证。确有其事,且证实了提问者便是其姑丈何静若先生。(《吴小如戏曲文录》)王先生一生收徒很多,弟子中老生行当有:曹艺斌、杨菊芬、徐东明等;旦角行当有:章遏云、杨菊秋、丁至云、李相心等。其他亦有奚啸伯、杨宝森、李宗义、吴素秋、童芷苓等均尊之为师,更有众多名票如吴小如先生、天津余派名票周福隽先生等都曾问艺于王老。

王庾生先生的《阳平关》唱片录制于1930年初,恐是天津昆仑唱片公司出版的京剧类唯一录音资料,亦是目前能找到的王老唯一一张唱片。(资料显示,除《阳平关》外,王老另应有张《天雷报》录音。)灌制过同一唱段的还有马连良(1926年、开明)、谭富英(1929、蓓开)、言菊朋(1936年、百代)等,目前存有吴小如先生的说戏录音可以参照,吴老在录音中曾录下了一句说明:“《阳平关》是王庾生先生教的”,整体听来,吴老唱腔确实与王老唱片相差甚微,不过略微遗憾的是,王老在唱片中某些(个人看来)最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嗽腔手法吴老并未完全模仿,当然,加入个人的处理本无可厚非。王老嗓音实际并不算出众,此段更是仅唱了趴字调,但他很会用嗓,听来嗓音不乏圆润感,细腻自如且回味无穷,并无谭派早中期的“疙瘩腔”或是过于“古朴”的直腔直调,更近夏山楼主、程君谋等摹谭晚期时的唱腔,因而格调尺寸似更令钦慕“余腔”的耳朵舒服之至,虽亦有稍稍随心所欲(如快板中似有些微掉板),但吐字行腔法度规整,境界之高绝非一般票友可比。该唱段对比马、谭、言的版本,各版唱词唱腔殊为不同:头段西皮二六“说什么军家无有常胜”直至摇板之前,谭版仅唱六句,其余各版为八句,各版唱词差异亦不小,王版唱腔总体似与马版更为相仿,但王版末句已扩充至十四字句:“你看这年迈苍苍的老黄忠能不能”(马版为八字句:“你看我老儿能不能”)。王老对于某些嗽腔处理方式颇有些言菊朋婉转多变、虚实结合的韵味,耍腔时对嗓音的控制力要求极高。言菊朋所唱的“某家今年七十整”一句中的“家”字,“杀叫他马前来听命”中的“来”字,包括“你看我老将能不能”中的“能不能”各字,都可作为言派细腻唱腔的经典范例,头个“能”字运用了一个灵动的下滑腔,下滑至腔尾的同时减弱嗓音。在王老版本中也能听到类似处理,如“那时节要抖一抖我的老精神”之中的第一个“抖”字,或许亦包括“我”字,虽因二字皆为上声,唱时本就该高起低落,但依然能在末尾处听到淡淡的弱音下滑感,“我”字尤为细腻灵气,出口收口时并不用力紧咬,隐隐透着老黄忠的潇洒不羁,“老精神”的“精神”之间添了一垫字“吶”,“精”字转入垫字时,先压而后挑,“呐”字鼓起两重波浪,前高后低,最后带着顿挫感向下落去,与此唱法相同的还有“猛虎”二字,亦是中加垫字,“虎”字嗽两次。这一“二六”段中,最令我迷恋且百听不厌的莫过于几处“三连音”嗽法,“曹营”的“曹”、“赶羊群”的“赶”,“丧了命”的“丧”,“三连音”嗽腔唱来形似:“⌒⌒⌒”(最后一嗽再接着一个收束的小腔),三次嗽腔时长均等,似断实连,细腻至极,想演唱成这样流畅自如到几乎随心所欲的程度也颇需功夫。同一种嗽法在一段二六中连用三次,却不显重复,不显累赘,乃至让人在反复回听时竖着耳朵寻觅这一次次细腻的“过瘾处”,我想这也是京剧小腔为何如此迷人且令人上瘾的缘由吧,听完方觉解痒,长舒一口气。实际上王老运用的这种嗽腔方式更易令人联想到言菊朋,他也常用此法,尤其学谭后期唱片中嗽腔常见“三连音”甚至“四连音”处理,但言氏由于嗓音纤细,而且嗽腔的虚实对比略显夸大,如此用嗽时偶尔投着淡淡媚感,听王老嗽来,似乎更显“紧实”些,稳健峭拔感稍稍强了一分,在刚健的唱腔中添上这细腻的几笔,则彷如画龙点睛了。王老整段唱腔中值得分析的细节还有很多,以上浅谈不过九牛一毛。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老的唱法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异常出色,但仍应当钦佩前辈艺术家悉心琢磨、稳中求变的精神,短短六分钟的唱段,细节之多,韵味之丰,着实耐听,回味无穷。

《王庾生 1960年代广播电视台节目》是王老于60年代初在天津电视台录制的一批节目之中仅存的一份资料——“据天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透露,上世纪60年代初,电台录制了一套王庾生先生的京剧知识讲座,做这套节目相当不容易,共十余讲。录音中还有很多唱片的资料。当时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想要这个节目,天津台还舍不得给,只交换了其中的一讲——‘余叔岩’,时间约一小时。没想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王庾生京剧讲座的录音带全部被抹掉,录制了‘工农兵学唱样板戏’,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那讲“余叔岩”仍然保留。后来又从河北台翻录回天津广播。”(《多灾多难的中国唱片》 作者:刘鼎勋)

不过万幸的是,这套“老生流派特色”讲座的讲稿已由吴同宾(吴小如先生之弟)及李相心先生整理编撰成书,并命名《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于1981年出版,除“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尚和玉”、“汪桂芬”、“汪笑侬”各章详细论述各位前辈大师的生平及唱腔艺术,最后还有一章(“一得之愚”)讲述王老六十余年来舞台实践的点滴心得,可算得京剧艺术史之中最为珍贵的一手资料。

本书中的《第二讲 余叔岩》和最末一节《阳平关的调度和演唱》分享在此(PDF文件:链接: http://lecms.nxtedu.cn/upload/init 提取码: 2wj4),两篇中均有乐谱,听讲座录音以及《阳平关》唱片时可参照阅读。我想,在阅读了王老那切中肯綮的热心“指导”之后,能够让我们对他的《阳平关》唱段和对余叔岩先生唱腔艺术的欣赏理解更准确一分吧!


2019年5月7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liyuan/210059.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417秒, 内存占用363.05 K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