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梨园的一朵奇葩 ,无门无派 ,在这个拜师风盛行的圈子中她却坚持博采众家之长;他宗法余派也同样兼学其他流派的精华 ,是老生行当中能文能武的出色人才;他们青梅竹马伉俪情深是舞台上著名的夫妻档。10月1日晚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和耿其昌将在市人民会堂助阵《红色经典——现代京剧交响音乐名家名段》演唱会。9月30日,二人抵青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来青亮嗓:夫妻俩同台《坐宫》
《红色经典——现代京剧交响音乐名家名段》由青岛电视台和青岛京剧院共同举办 ,据京剧院书记胡文龙介绍,这场演出除了由青岛京剧院的演员们表演《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岛城戏迷经常能听到的经典京剧选段,还将《蝶恋花》《红嫂》等近年来鲜少演出的京剧唱段经过重新配器后搬上舞台。
这场演出最大的看点是耿其昌、李维康夫妇和天津京剧院著名的铜锤花脸演员邓沐玮都将登台献艺。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介绍,本场演出推出了赠票活动 ,当戏迷听闻这三位演员压轴演出后 ,门票很快被一抢而光。10月1日晚,李维康和耿其昌将分别表演《谢瑶环》和《大登殿》选段 ,两人还将合作表演《四郎探母·坐宫》,《四郎探母》是生、旦唱腔成就较高的京剧传统剧目 ,《坐宫》一场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李维康和耿其昌恰好一个旦角一个老生,演这场戏再合适不过。
青岛京剧院表演的现代戏都采用了交响乐来伴奏 ,而李维康和耿其昌则带来了自己的民乐小乐队,为听众奉上原汁原味的经典传统戏。对于这场演出,两人也都充满了期待,“我的乐队成员也基本都是山东人,我对厚道的山东人有特殊的感情”,李维康说。耿其昌则难忘上世纪80年代来青在长安戏院演出时观众的热情。
京剧市场化:先补血培养名演员
今年已经65岁的李维康由于体力不像原来那么好 ,现在已经减少了演出 ,但是对京剧的发展与未来 ,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注。谈及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的京剧院团的转企改制时 ,李维康告诉记者 ,在改革开放初期,她就试验过带着一个团走市场化卖票的路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李维康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的团长,为探索剧团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她带团在全国进行了长达近10年的巡回演出 。“基本上每场都是客满,但当时的附加条件特别多 ,比如一个团必须有50人、80人的规模,一年要演出 150场大戏”,李维康认为市场化改革对京剧的发展有好处,“大锅饭对人才的发展不利 ,像我在剧团虽然是主演 ,格外累,但每月42元的工资一拿就是15年。”
在李维康看来,走市场化的道路,让演员和剧团直接接受观众的检验 ,更容易出人出戏,梅兰芳等老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也都是这么出头的 ,但当年与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当年有适宜京剧生存的丰厚土壤 ,而近年来受各种外来文化和娱乐消费方式的冲击 ,国粹京剧的生存土壤被稀释和瓜分了。“现在的京剧院团走市场化要慢慢来,要有国家的扶持和输液,比如我了解到,青岛京剧院大都是青年演员,要先有政府创造条件培养出名演员,不贫血了 ,才能够适应市场化生存 ,毕竟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我们的改革也要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振兴京剧为目的” ,李维康说。
传统中创新:民乐奏出交响效果
10月1日晚演出中的很多现代戏都采用交响乐来伴奏,耿其昌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板戏开始,交响乐就开始运用到京剧的伴奏中。艺术应该百花齐放 ,演员应该博采众家之长 ,也是李维康和耿其昌二人共同的理念,这也是二人从14岁开始合作,能携手走过50多年艺术人生的重要原因所在。但李维康也不讳言,从个人感情上来讲 ,自己更希望扩大民乐在京剧配器中的地位和适用范围。
2004年李维康在排演《谢瑶环》的时候 ,觉得配乐乐器比较单一,就大胆创新采用了双乐队,二胡、中阮、大阮、古筝、琵琶等乐器都是双份的 ,这样比单份的乐器在声音上更为浑厚,此外还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这样综合起来能起到宛如交响乐般的配乐效果 ,并且更具民族特色。
立足深厚的传统戏基础,李维康也一直敢于做京剧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78年 ,李维康跟随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对电声乐有了一定了解,于是萌生了用它为京剧伴奏的念头。“反正我也没有拜师 ,师傅也不会骂我”,李维康凭着这种十分单纯的勇气以及想要振兴京剧的迫切之情,选了几段京剧唱腔里节奏较快的唱段用电声乐伴奏,使《女起解》以及《我家的表叔》等唱段更加广为传唱。MV在电视上大行其道的时候 ,李维康等人就在政协会上提案“拍一百部中国戏曲MV”。立足传统,又不迷信传统 ,李维康说 ,艺术需要的就是自由。
也曾受孤立:不拜师不拉帮结派
李维康现在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但作为著名的旦角儿表演艺术家,戏迷们却说不出李维康属于哪一个京剧流派 ,她熔梅、程、张等流派的声腔艺术于一炉,借鉴地方戏曲与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据自身条件 ,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改革开放初期,李维康想排一些新戏,虽然当时拜师风兴起,但怕拜师后就会局限自己表演的李维康没有选择走这条道路。她新排的《蝶恋花》《李清照》等都大获成功 ,“我对王、梅、程、张等各派都非常喜欢,而且我认为即使在一出戏中 ,同一个人物由于身份、剧情的不同,也需要很丰富的表演手法,所以我各派都吸收、学习。”
广种博收,让李维康带来了艺术上的收获 ,但无门无派也让李维康有了一种被孤立的感觉,有的人在台上演戏在台下更擅长演戏,而不是出生于京剧世家、完全不懂得拉帮结派、不会刻意笼络人际关系的耿其昌、李维康夫妇因此也吃了不少亏。
虽然在京剧界没根没底让自己吃过一些亏 ,但李维康还是建议现在的京剧学习者别在年轻的时候就急着拜师,而是要博采众家之长 ,“这就好比一棵树 ,应该先笔直地长好主干 ,根基扎实了再添枝加叶。”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