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级海选 ,老生庄顺海教出一帮京剧小娃娃
刚刚过去这个学期 ,61岁的上海京剧院余派老生庄顺海,每周三下午都要大老远赶到宝山区罗南中心校美兰湖分校 ,给孩子们上一堂京剧课。
庄顺海弹琴,孩子们练声
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曾向这所市郊小学输送过不少艺术老师,庄顺海便是其中之一。京剧课上有28个孩子,是一年前从整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里海选出来的。
海选三部曲,听音色、试音准、看悟性。只消两句念白,庄顺海就能辨出音色好坏。“我记得小时候考戏校 ,有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啥也没学过,校长就对他说 ,想象你妈妈在河对岸,你对着她大声喊一声。”海选时间紧,庄顺海又用上了这一招。
京剧班的男孩子们
音准是第二重考验,庄顺海坐在钢琴前爬音阶,让孩子们跟着“啊啊啊,咦咦咦”模仿 ,走不走音一听就知道。最后一关是学唱两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看看有没有悟性。过了这关,就正式成为京剧老生班的学员了。
老生班里 ,女生比男生多
庄顺海的第一堂课 ,就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开始,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段。几堂课下来学得差不多了 ,就换传统戏《三家店》里的经典唱段。“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京剧讲究字正腔圆 ,庄顺海先是一个一个纠正咬字发音,再教唱腔。
庄顺海11岁的时候 ,跟着弟弟一起去考戏校。考官听他唱了一首《大刀进行曲》,在他额头一撸。因为京剧表演要勒头 ,得看看眉眼吊起来什么样。看完 ,考官顺势一把将他拽到身后,就算是过了初试。看似条件更好的弟弟没考上 ,庄顺海却通过层层选拔踏入梨园,学了老生。
在罗南中心校美兰湖分校,被庄顺海一把拽到身后的,是8岁的刘彦泽。“我觉得他算个好苗子。”庄顺海说。刘彦泽也不负期望 ,周三下午,京剧课和篮球课冲突了,他毫不犹豫 ,跟母亲说要学京剧。“因为我觉得京剧是中华的传统,能把京剧唱好,特别厉害。”
学了几节课 ,问刘彦泽京剧难不难,他一仰头,大声说“不难”。班里别的孩子说“难”,他挠挠头,“就是有时候功课多 ,没时间练 ,功课少的时候我会在家唱给妈妈听”。一年的时间下来 ,庄顺海见证了孩子们与京剧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一听到音乐接上就唱 ,眼睛发亮,说明他们真的喜欢。”
因为京剧演员王珮瑜的走红,“女老生”的社会认知度提升 ,庄顺海教的这个班里 ,28人里女生16个,比男生多。
8岁的芮雪 ,因为跟着母亲去上海京剧院看了一场《白蛇传》 ,觉得舞台上的青衣特别好看,从此喜欢上京剧。虽然没学青衣学了老生 ,芮雪也很高兴:“庄老师让我对京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三家店》教我们孝敬父母 ,特别想上台演 ,想去全国都能看得到的电视台。”
越来越多孩子想当京剧演员
虽然远在市郊 ,定位为农村学校,但有着百年历史的宝山区罗南中心校重视艺术教育。校长姜建锋说:“除了庄老师 ,京剧名家史依弘的团队也会定期来教课。希望通过名家的普及教育,孩子们从小培养兴趣,也希望能从中挖掘好的苗子精心打造,让国粹不在这代孩子手里丢失。”
上海京剧院京剧普及之路走得早,也走得扎实,京剧早已进了上海多所大中小学课堂。庄顺海在活跃于舞台的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涉足普及教学。这些年上过他大课的学生有数千人。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热 ,庄顺海也越来越忙。他从周一到周日几乎天天有课 ,晚上也有。
舞台上的庄顺海
庄顺海曾在闸北艺校教过的学生严涵,2004年获得少儿戏曲最高奖“小梅花”金奖。他曾被邀请到上海戏曲学校演出 ,老师对他说,只要你爸妈同意 ,我们就收你。严涵却摇摇头说 ,“我就要做一个京剧名票”。后来,考上大学的严涵仍然时不时以票友身份登台过瘾。
也有不少孩子往专业的路子上奔。有人成了上海京剧院的演员,有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从事这个行当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庄顺海说。最近经常有家长来咨询他,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戏校。几年前国家京剧院推出了京剧考级,报名的孩子也不少。“这几年,传统文化热了起来 ,学戏曲在大家心中越来越时髦。学的人越多 ,发现好苗子的几率就越大,京剧的传承就越有希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