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讲故事——老树新枝》张建国
他强调老戏要新演,在发挥传统京剧精髓的前提下 ,从唱法、唱腔、剧本创作乃至舞美设计等方面,融入时代气息,赋予京剧更持久的生命力。《文艺名家讲故事》之《老树新枝 张建国》将于2021年2月19日(正月初八)10点57分在CCTV-3、2月21日7点37分在CCTV-11 ,2月22日8点19分在CCTV-15持续播出。
导演手记本集导演:梁盛盛初次与张建国老师见面,就有一种亲切感,一番聊天 ,已经能感受到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热爱和追求。从2008年,他就为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每个月至少推出一部经典剧目。同时,还要不定期地面向大中院校的学生们,推出京剧讲座,普及这门古老的艺术。碰到这样的场合 ,张建国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京剧表演艺术的理念 ,每逢此时 ,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传统的京剧同样需要融入新意 ,也要讲究与时代同步。这不光体现编排新戏,还要体现在对传统经典剧目的老戏新演。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正是老戏新演的理念 ,让张建国在京剧表演道路上越走越有活力。
张建国曾经的同事们说起他 ,总是谈到他的刻苦和传奇,以及他和京剧的缘分。张建国的老家在河北晋州小樵村,这里自古有玩戏的习俗,每逢过节 ,各村各镇都兴唱大戏。14岁那年,张建国才如愿以偿考进了石家庄地区戏校。14岁的孩子胳膊腿儿已经有些发硬 ,张建国不顾筋骨的疼痛,玩命地补习,孰料3个月后,他进入了京剧演员最怕的阶段——倒仓。金嗓子消失了 ,张建国只能在戏里跑跑龙套,演些小角色 ,但倔强的张建国并没有轻视小角色,他照样认真地准备演出。为了尽快恢复嗓子 ,他试了各种办法 ,听人说口含黄连管用 ,他就真的天天将黄连含在口中。可能真的是苦尽甘来吧 ,他的嗓子一天天好转起来。1975年12月 ,张建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石家庄京剧团工作。入团后,由于刻苦练功、努力学习,被团领导作为培养对象 ,很快在同年毕业的同学当中脱颖而出。1984年,张建国正式拜奚啸伯的得意门生张荣培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奚派艺术。师父爱徒如子 ,要求也格外严格。张荣培从走台步开始给张建国改毛病,一个身段、一个唱腔都反复教上几十遍。徒弟学得也认真。师徒二人在开始的两年多里,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张建国学完戏回家的路上,有车不骑,推车边走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还没背完,他就不进家门 ,在门外背完才回去。学戏苦是众所周知的 ,张建国却从不提当初吃的苦,只是说成名后对大型演出不紧张,因为“跟师父学的东西很扎实”。
1990年,石家庄京剧团以张建国为主角赴沪公演,上海观众对奚派艺术及其第三代传人张建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一次演完《太庙》后 ,观众经久不散,竖起拇指叫好,在他加唱《失街亭》后才散去。一位戏迷观众写道:“此情此景,不禁令笔者想起四十年代奚啸伯来沪演出《上天台》、《失空斩》的盛况 ,地犹是地,人已全非 ,不胜感慨。”此后 ,在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青岛、潍坊等地,张建国所演之处 ,报纸均给以很高称赞;沉寂一阵的奚派艺术在京剧须生中重拾雄风 ,而张建国“得一步之先”。
张建国主张“老戏新演” ,强调以人物为主线改编老剧目,他反对花哨的声、光、电全上的“大制作” ,而是坚持突出传统京剧的简约、写意的美。同时 ,他也在审视和思考时代的需求和变化,以符合时代审美的追求完成演绎。老戏新演正是张建国的智慧。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