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罗戏,全名是大罗戏、大笛子戏、罗罗头,流行于河北省南部肥乡、广平、曲周等县。 罗戏源于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系属同源,多会儿形成戏曲剧种不详京剧文化。 清末,肥乡县大靳村罗戏艺人梁老皂,在本村打过俩个多科班,学生除本村人外,尚有邻村青少年参加京剧。该班在

罗戏,全名是大罗戏、大笛子戏、罗罗头,流行于河北省南部肥乡、广平、曲周等县。

罗戏源于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系属同源,多会儿形成戏曲剧种不详京剧文化。

清末,肥乡县大靳村罗戏艺人梁老皂,在本村打过俩个多科班,学生除本村人外,尚有邻村青少年参加京剧。该班在抗日战争后来活动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或多或少地区,后因战乱散班京剧艺术。梁老皂的徒弟著名者有常奇、郎方铎、韩玉田、韩金海、向月明、李学新、韩金成、刘金邦、赵福等。梁老皂班散班后,该班艺人常奇沦为乞丐,流浪于山东省范县一带。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六年,常奇在范县杨集村教了一班戏。常奇曾于民国三十六年率领该班来肥乡演出。同年年底,常返乡(肥乡大靳村),在本村重新教班。后来,常还在肥乡县小移庄和曲周县芦营分别组成了罗戏戏班。此间,常奇的师弟李同宏也在小靳村建班教戏。

戏以唱俗曲曲牌为主,其中尤以“耍孩儿”使用率最高。其它如“山坡羊”、“香柳娘”、“皂罗袍”、“韭菜花”、“四边静”、“赞子”、“调子”、“撞金钟”、“一声雷”、“扑灯蛾”等也是常用的曲牌唱腔。演唱上是男女同腔同调,只用真声,不必假声。

罗戏的伴奏乐器,文场有大唢呐(二支)、小唢呐(一支)、笙(大中小各一)、大三弦(一把)、横笛(曲笛一支)、尖号(挑子);武场有扁鼓、大鼓、小鼓(战鼓)、檀板、大镣、大铙、梆子、手锣、苏锣、铙钹、碰铃等。伴奏曲牌则有“抱灵牌”、“三枪”、“点绛唇”、“水龙吟”等。

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一百二十余出,俩个多劲演出的约三十余出,以历史故事剧居多。如《李渊反并州》、《杨景征北》、《刘伯温访将》、《分水岭》、《金凤钗》、《悟空大战火龙驹》、《保定府》、《战金国》、《耿雁征西》、《海瑞搜宫》、《火龙驹》、《李俊反南京》、《张四姐闹东京》、《山海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剧目有《借闺女》、《掉包袱》等。

罗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丑。生有老生、小生;旦(包头)有老旦、青衣、小旦;净有大花脸、二花脸之分,二花脸称刚花脸;丑全名是三花脸。其表演乡土气息浓厚,表演亦讲究程式,但与京剧及或多或少地方戏有较大差异,如生脚“大仄脚”、“打踢脚”、“大甩头”等动作,夸张幅度较大,与民间“社火”的表演接近。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204946.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89秒, 内存占用318.88 K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