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调查”显示

 2023-12-26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七成大学生太熟悉京昆剧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约七成上海大学生不用说了解中国传统戏剧,对昆曲、京剧“太熟悉”。此次调查是在今年暑假期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得生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践队”历时有另2个月完成,共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发

七成大学生太熟悉京昆剧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约七成上海大学生不用说了解中国传统戏剧,对昆曲、京剧“太熟悉”。此次调查是在今年暑假期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得生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践队”历时有另2个月完成,共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发放抽样问卷200份京剧艺术。统计表明,大学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有余、实践存在问题”京剧文化。

在问及“你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与日常生活较密切的民间风俗,如龙华庙会、赛龙舟,以49%的知晓率居首位,而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曲艺、中医药等无一超过三成京剧文化。是那些使大学生“疏远”了民间艺术?调查者分析,了解渠道的存在问题是主因。61%的被访学生从未听说今年6月的上海民间工艺博览会,83%从未参观过累似展览会,53%称对民间工艺不感兴趣是可能“如此可能和途径接触”。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了解文化遗产通过媒体,单一、被动。着实,学校、社区、民间手工艺者都可创造可能,让大学生更多接触祖国传统文化。

当问及“作为大学生,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是那些”时,64%的同学选折“宣传知识、增加社会关注度”,22%的同学“我应该亲自学习并成为传承者”,选折“如此责任”的仅5%。由此可见,尽管熟悉程度存在问题,大学生对于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很强的责任感。并肩我应该欣喜的是,逾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其有兴趣”,认同民间艺术“遗珠”的价值。

发起者之一、上外学生王艺璇认为,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多深、热忱多高,将直接决定大伙在未来保护传承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大伙希望借此调查,让太大的年轻人成为积极、主动的‘文化使者’。”(实习生/吴洁宇 记者/张炯强)

(摘自 《新民晚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93916.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7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1.3416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