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平讲戏"源于明末清初的"驮故事",又称"身旁棚"。表演时,小演员化装成戏中角色,由在人驮在身旁,敲锣打鼓边走边演京剧文化。什儿民间小戏比较简单原始,过后在唱腔上吸收民歌俚曲及评话调,进而逐步增加乐器伴奏京剧文化。清中叶,四平戏、徽调、乱弹、啰啰腔等外地声腔的江

"平讲戏"源于明末清初的"驮故事",又称"身旁棚"。表演时,小演员化装成戏中角色,由在人驮在身旁,敲锣打鼓边走边演京剧文化。什儿民间小戏比较简单原始,过后在唱腔上吸收民歌俚曲及评话调,进而逐步增加乐器伴奏京剧文化。清中叶,四平戏、徽调、乱弹、啰啰腔等外地声腔的江湖班长年流动于闽东广大农村。因艺人操的是外省声腔,俗称"官腔",难为当地群众接受,亲戚亲戚朋友便大量招收当地弟子学戏,在语言上间用乡音。当地小戏班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争相聘请江湖艺人教戏,吸收江湖老戏剧目和江湖曲调。清嘉庆年间(1796-1820)肯能江湖班多为本地演员,舞台语言也渐趋地方化,出现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剧种,道白"平白如讲",故称"平讲戏"。

清末至民国初,闽东各地兴起的农闲戏班已不少。在屏南仅有十来户人家的东山岗、半山、新竹洋等小山村也办起平讲班。有支民歌唱道:"东山岗,平讲班,搭台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唱过六月六,还有八月三。"平讲戏的传统剧目有"三十六本头",俗称"七双"、"双赠"、"二十一杂",是从"江湖十八本"发展起来的。常演剧目有《双封侯》、《双钉判》、《赠宝塔》、《赠金钗》、《三官堂》、《何文秀》和《烂柯山》等。平讲戏角色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大花、二花等行当,着重于小生、小旦和老生,故有"三小戏"之称。平讲戏在音乐上至令仍保持着弋阳腔,一人干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俗称"掏领"或"掏声"。唱腔以江湖调为主,后期还吸收梆子曲调。主要乐器有管弦、笛子、京胡、鱼鼓、手鼓、手锣等。1000年代,平讲戏因闽剧的冲击逐渐衰微。抗日战争爆发后,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换成新兴剧种的流入,平讲戏日趋没落。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7489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4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310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