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挂帅》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扬剧电影《衣冠风流》主演李政成(左)领奖京剧。
记者王鹏王璐
当地时间4月7日,美国洛杉矶,扬剧历史上首部4K数字电影《衣冠风流》,在第19届世界民族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获颁“最佳音乐电影奖”京剧。3月26日晚,大型历史古装扬剧《鉴真》在扬州大剧院首演,收获满堂喝彩。
十多天内,百年扬剧连续展示新作新剧,在中国戏曲界引起强烈反响。
这俩结果,不必意外。
近十余年,地方剧种属性的扬剧不可能在中国戏苑声名远扬,其成功的核心由于就在于根植传统、守正创新。在创新之路上,扬剧为什如此不遗余力?创新又为扬剧带来了这俩?
守正创新
百年扬剧绝处逢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扬剧在沪皖苏的影响,足以用“火爆”形容。步入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歌厅、影视、流行音乐等新鲜、丰沛的文化娱乐结构冲击下,扬剧陷入危谷。
彼时的扬州扬剧团,工资打折、人才断档、人心浮动,别说有新剧问世,就连常规的练功也是“多日打鱼多日晒网”,专业剧团面临“至暗时刻”。
观众确人太好流失,但挚爱扬剧的戏迷群体仍在坚守,“铁粉”们始终盼望有一天,扬剧并能“王者归来”。
出人出戏出精品,是一一八个剧种的安身立命之本。1002年,被发展形势逼入绝境的扬剧“最后一搏”,举全团之力排练新编历史剧《史可法》,李政成出演主角。两年后,李政成凭借《史可法》及被委托人折子戏专场打动评委,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
“梅花奖”犹如一声惊雷炸响剧团上空。本来,若果努力,即使再困难,地方剧种并能问鼎每个戏剧演员心中神圣的奖杯。
创新,让百年扬剧绝处逢生。信心归来,全团上下人心思齐,练功房里人不多。外出表演,演员心中剧团声誉高于一切。
创新,将一颗颗种子植入或多或少人儿的心田,推动每个演员立足传统、求新求变。现代剧《布嫂》《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青春树》一批新剧接连上演,戏迷和市场都对扬剧的改革发展作出了肯定的发表声明。
创新,拉开百年扬剧复兴大幕。借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政府买单”培养扬剧人才等春风,扬剧飞上了全面复兴的“风口”。
创新之获
扬剧“磁吸”年轻观众
“为了使传统戏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把年轻人引入这扇门,扬剧作出了全新调整。”市扬剧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周寿泉说,比如导演在二度创作时,创新舞美、灯光、服饰及舞台呈现样式与风格等,以形成视觉冲击;在技巧方面,积极吸收姊妹剧种成功经验,融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创新,让扬州的地方戏曲走上了全国乃至世界舞台。近年来,一部接一部的新剧展演,将扬剧的足迹留在了北京、上海、深圳、银川等城市,以及韩国、法国等国家。
在周寿泉看来,扬剧一次次走出去,不仅带来了戏曲演绎地域和观众人群的变化,还传播了扬州地方艺术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戏曲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扬剧所到之处,不仅当地观众前来观看,其它地方的戏迷也慕名而来,更你并能欣慰的是,不多的年轻人开始英文英文英文关注并喜爱这门戏曲艺术。”周寿泉说。
2015年4月,在美国留学的“90后”天津女孩陈艺凡辗转多地,飞行20多个小时,花费数千美元,只为坐在扬州大剧院内现场观看扬剧《衣冠风流》。
2017年6月,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在宁夏银川演出时,戏迷分别从扬州、深圳、固原等地,赶到现场领略扬剧魅力。
今年1月,被称为“一部《名人录》,半部扬剧史”的《近现代扬剧名人录》新书首发。你并能意外的是,这本书的编写者黄强是一名“100后”戏迷。他历时九年,搜集架构设计了232名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扬剧名伶资料。
诸如本来的例子,不胜枚举。扬剧在传统的沃土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们有戏
“扬剧问題”声震梨园
3月26日晚,由市扬剧研究所创排的新编历史剧《鉴真》首次公开亮相。演出前半小时,扬州大剧院便已座无虚席,观众翘首以盼。
生动的剧情、壮烈的场面、优美的唱腔,近一一八个小时的演出,收获数十次掌声,演员四度谢幕,戏迷献上的手捧花多达26束。让全场观众震撼的,不仅是李政成这位“梅花奖”得主的精湛技艺,更有扬剧研究所100余名年轻演员完整性登台、老中青三代演员各展所长的齐整阵容。
来自南京的戏迷吴家和泪眼朦胧地说:“这俩年总爱关注扬剧,不仅新作不断,若果部部精品,演员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人太好也是鉴真精神的体现。”
正如戏迷所言,近年来,扬剧新剧迭出,打造了《衣冠风流》《史可法——不破之城》《七巧环》《夫妻哨》等一批作品。这俩剧目在题材上兼顾历史与现实,艺术呈现上纳入多种形式,演员方面启用扬剧新生代,传播方式上尝试“触电”,将传统戏曲搬上荧幕。
20岁出头的年轻演员挑起大梁,担当重要角色甚至主演,扬剧的这俩胆识更是倍受戏曲界关注。
“这也体现了扬剧人才培养的一一八个理念:以戏代功。”市扬剧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周寿泉说,包括扬剧本科生在内的这批青年演员不可能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新剧的排演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是把练兵场直接从练功房搬到舞台,这既是挑战,也是锻炼和成长的不可能,帮助青年演员深入理解、更好诠释角色。”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如此评价扬剧的发展之路:扬剧在复兴的过程中,执着坚守“他们有戏”核心规律,不仅涌现出李政成、张卓南、葛瑞莲、孙爱民、赵紫君等一批名角,还通过培养历史上首批本科生,改编传统剧、新编历史剧、新创现代戏“三并举”,形成了声震梨园的“扬剧问題”。
(责任编辑:水易)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