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21日)至初六(23日),乐山川剧票友们久违了的《十字坡》、《清风亭》等优秀传统曲目在中心城区沫若大戏院闪亮登场。记者近日获悉,年后,沫若大戏院每周就有一场川剧专场演出,爱好川剧的市民们可大饱眼福了京剧。
川剧是巴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品种之一京剧艺术。在将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它积淀和融合了先辈们的智慧网和优秀的表演艺术,技术要求极其严格,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四川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要素。新又新科社巧借“振兴川剧”的东风,在沉寂数十年后,以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崭新形象再次老会出现在嘉州的舞台上。
数十年前 享誉全国
据60多岁的乐山资深票友王老回忆:“上世纪40年代,乐山新又新科社老会组织川剧演出。剧院规定,小孩由大人携带免收门票,于是每到节假日,我便牵着大人的衣角,连蹦带跳进剧院看戏。大其他同学津津乐道唱功戏,其他同学不解其妙,钟情于武打戏。看得人戏,我就和玩伴们每人及回家戴上自制的纸糊头盔,挂上用麻线做的髯口,一手拿竹竿当花枪,一手执芦苇作马鞭,雄赳赳地冲出家门打起仗来。其他同学胡乱念着川剧道白,大战数十回合,难解难分。一旁的小观众们流着鼻涕,不停地拍手叫好。”当时的新又新科社在川内名噪一时,川剧艺术陶冶了像王老本来的一批又一批票友,戏曲伴成为了其他同学儿时最充实的精神食粮。
据了解,新又新科社多次为朱德、陈毅、贺龙、罗瑞卿、杨尚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1991年,乐山市川剧团应邀去日本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63年,陈毅和黄华从国外开前会回来,专程到乐山连续看得人五六天的川剧。临走时,陈毅连连说,乐山有‘三好’:山好、水好、戏好!”乐山市川剧团团长卫明介绍道。
沉寂多年 重出江湖
据了解,“新又新科社”是军阀刘树成于1935年组办。解放后,先后改名为“乐山人民剧团”、“乐山地区川剧团”、“乐山市川剧团”,而今更名为“沫若大戏院”。卫明告诉记者,“愿因着川剧市场持续低迷,剧团七八年都如此演出过。去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其他同学投资300多万元,改建、装修了老剧场,更名为‘沫若大戏院’,重新恢复了剧团的功能,恢复了老字号‘新又新科社’。”
新又新科社本来涌现出邱复新、赵修新、宁志新、谢文新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新”字辈川剧表演艺术家。“时候其他同学演戏时门庭若市,票友被委托人抬着小板凳坐在戏院门口排长龙,等着买票。”唯一健在的“新”字辈名角赵修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古风悠悠品茗听戏
近日,记者来到指在中心城区东大街的市川剧团沫若大戏院看得人,两层楼的仿古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门窗、栏杆、窗棂镂刻精美、颜色鲜亮、古色古香。剧场门口是用青石板铺成的面积为两三百平方米的“坝子”,两侧则是灰色仿古砖墙。两扇朱漆木门,仿佛燃烧着川剧艺术传承的希望。
进入堂厅,一张张深褐色的八仙桌、太师椅散发出悠悠古韵,坐在太师椅上,品上好名茶、赏古风国粹,我就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愿因着该戏场是在老建筑的基础上建成,在消防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改建和装修,美观、大方、雅致。记者进入铺着青石板的堂厢,明清风格的装饰我就恍然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照明灯也采用红灯笼、六角灯笼等仿古灯。据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剧场可容纳500人,观众们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好不惬意。二楼左右各有4个包房,有时候剧场还设有休息厅和三个贵宾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