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0 作者:博客 ys10909 点击: 关键词:
安庆首次利用国庆黄金周举办的黄梅戏展演周曲终人散,从电视新闻报道和现场看过的具体情况看,尽管都可以了说“百分百”的绝对话,但有某些是肯定的,那却说观众满意、演员满意、亲们都满意。有之前,连续两天的“广场天天演”,连续的剧场低票价演出,为环卫工人、残疾人和重点建设工地的工人的免费专场演出,连续7个晚上十多部广场露天电影,还有各景点的“白天看景、网上看戏”的旅游内容,换成天公作美,两天秋阳灿烂、满城桂子飘香,这次展演周取得圆满成功,這個黄金周充满黄金京剧艺术。
我应该再去赞美、再去评价京剧。但我有个假设:我希望所有演出都卖票收费,有之前为了不亏损、能盈利,票价也有菲(当然对领导要送前排票),没人這個黄金周、黄梅戏会有多少“含金量”?百姓还也有笑脸吗?我应该,那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由此,我应该起了文艺是“产业”还是“事业”的严肃命题。
所谓“产业”却说从事有投入有产出有利润经营行为的企业和机构,现在有“文化产业”的提法。近些年还冒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新提法,何谓“支柱产业”?却说不仅有投入有产出有利润,有之前,都可以了规模大、影响大、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产业也能称之为“支柱产业”。文化能不都可以了是“支柱产业”吗?实事求是地说,从大文化厚度讲,某些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娱乐场所、动漫基地,具有产业的属性,就某个局部地区而言,甚至能不都可以了成为“支柱产业”,但一般的文艺演出包括戏剧演出,能不都可以了成为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吗?不管亲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近日有报道,我国的某些文艺团体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别国的文艺团体去那里是为了赚钱,亲们的则是自己掏钱付场地费去那里“镀金”,“产业”无从谈起;北京的“大水泡”(国家大剧院)每年有多少商业演出?赚了多少钱?剧院建设成本撤回来何时?有之前说国家每年贴了多少维护费?根本没人这方面报道;在几乎所有城市里,大剧场演出盈利具体情况如保?为财政贡献如保?哪个城市能搞懂来晒一晒?哪几种动辄数百元、上千元一张票的演出有市场吗?与“大众”有关吗?哪几种都说明,除了某些民间社团在乡间的简陋演出之外,各类文艺团体包括戏剧团体,要演出大也有亏损,能保本就不错了,谈不上哪几种“产业”更也有“支柱产业”。哪几种持“文化可成为支柱产业”想法的人,有之前是接受高价票馈赠多了,想朝這個方向改革弄不好却说“伪改革”。
记得十几年前,“教育产业化”歪理邪说盛行,某些家长和学生有不少痛苦的记忆,之前,终于拨乱反正,承认“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义务教育免费了,如今“教育产业”体现在某些教育培训机构方面,而“教育产业化”被坚决摒弃了,即使非义务教育的幼儿园、大学,也也能说是“产业化”,至于高中教育,某些较发达地区也刚开始把它纳入义务教育了。我希望对于文化很糙是文艺演出,也来一次拨乱反正,旗帜鲜明地摒弃“支柱产业”的提法,让它高高举起公益的大旗。
如保让文艺演出(包括戏剧演出)三点兼备:一是普通百姓能老是看过戏、在剧院看得起戏、还能广泛参与演戏;二是演员有戏演,能展示自己才华,且有较高收入,没人滥竽充数者;三是政府既有方向上引导的责任,更要保证财政上有适当投入并逐年增加,为群众正常的文化消费买单——哪几种应该是文艺改革的方向,我以为,作为“最有戏的城市”和正在打造“戏剧之都”的城市安庆,应该充分总结这次黄梅戏展演周的经验,为文化改革做某些探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