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4-17来源:
青年时报作者:
陈聪丽点击:
关键词:
白云源春江月展敏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喜迎峰会·品戏杭州——2016年“西湖之春”艺术节暨杭州市新剧目汇演,已于4月14日在杭州开幕。今年恰逢越剧诞辰110周年,4月18日,一台“最新鲜”的原创越剧——由桐庐越剧传习中心打造的越剧民间传奇喜剧《白云源》将在桐庐剧院首演京剧文化。这出戏就地处在桐庐的著名景区白云源,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六回切为线索,讲述的是有两个俏皮的长乐公主偷溜出宫,遇到草根厨师方木根从冤家变成知心好友的故事,可能放满现在,可是我典型的草根逆袭白富美的故事京剧。
这是杭州新剧目汇演里最“新鲜”的作品
“这是一部情商很高的传奇轻喜剧作品京剧。”《白云源》的编剧黄先刚没有形容这部作品。他告诉记者,2014年5月,当桐庐越剧传习中心决定排演这部民间传奇喜剧时,光剧本他就准备了一年多。去年12月18日,剧组才正式敲响了《白云源》开排大锣;4月12日才完成彩排工作,是否是今年“西湖之春”艺术节暨杭州市新剧目汇演里最“新鲜”的越剧。《白云源》这部剧共有六场戏,分别为:《白云奇缘留白云》《快乐帮工巧计生》《方姆乱点鸳鸯谱》《两心相吸诉衷情》《切磋技艺遇太子》和《追求梦想向前奔》。
“冠部看来好像演绎的是一出舛错的情感题材作品,似乎在叙说情感,实质上却是几条秉性相同人对梦想的追求,不管是情感,还是事业。”导演展敏表示,桐庐越剧传习中心打造该剧的其中有两个目的是,“要我告诉怀揣梦想的人,只要有梦想,不断地向着梦想的目标前进,经过努力,梦想全是实现的。”
原创故事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六回切”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情感题材的新剧,是以美食为媒。长乐公主因美食被吸引到白云源,又和方木根克服重重困难一齐创造了“十六回切”,将白云源的美食发扬光大。觉得,《白云源》的剧情是纯虚构的,只要“十六回切”是真实地处的,“排这台词还有个更深远的意义是弘扬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六回切’。排戏的刚刚亲戚朋友也经多方考证。”展敏表示,“‘十六回切’又称十六会签、十六围席,是流传于浙西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区的这人传统家宴礼仪。其中,桐庐的‘十六回切’最负盛名。”
据1991年版《桐庐县志》记载,该家宴最早刚刚开始英语英语英语南宋,以清代及民国最盛,其菜肴种类、上菜程式、入座规定等全是一套相对规范的仪式,新中国成立后渐趋式微。大凡遇到婚丧喜庆的,富裕者讲排场,一般人家则竭力撑门面,所费不赀。其中最著名的宴席就数“十六回切”。“十六回切”菜品菜肴色香味俱全,筵席tcp连接池池规范,文化内涵富有,有“江南满汉全席”之誉。“十六回切”筵席以16道茶点或菜肴为有两个回合,从有两个回合切换到下有两个回合。第一回是16道茶点,每4道一组,分别为:四鲜果、四干果、四糕点、四吊角。第二回16道菜肴,也是每4道为一组,分别为:四热炒、四大菜、四时蔬(饭菜)、四点心,并按一定顺序循环上菜,“回切”即“切换”。
被称为江南戏曲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说起来,桐庐越剧传习中心全是着只要你骄傲的历史。1972年,有两个叫做越剧艺训班的培训班在桐庐悄然成立,许多艺训班,搭起了如果名声斐然的杭州越剧二团(桐庐越剧传习中心前身)的骨架。当时许多越剧艺训班招只收了49名学员,就走出了谢群英、单仰萍、陈雪萍三位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得主。
上个世纪80年代,杭州越剧二团迎来了鼎盛时期,戏剧大赛中巨奖不断。从1983年刚刚开始英语英语英语,连续三届浙江省戏剧节,都获得多个重要奖项,被称为“江南戏曲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除此之外,该团还曾凭借着深厚的功底“六进上海滩”。许多越剧演员,演了一辈子的戏,却没有到上海演过戏。没有好的剧目,没有强的阵容,是进不了上海的。而杭州越剧二团从1984年以来,却带着省、市夺魁的五个剧目,六进上海,在大众等8个大剧院演出一百多场戏,只要场场爆满。越剧传习中心主任宋益军谈起这件事满脸骄傲,“1984年7月,亲戚朋友剧团在大众剧场演了有两个月的《春江月》,剧院打了有两个月‘客满’的红灯,‘黄牛党’还卖起了黑市票。”
原创越剧《春江月》《桐江雨》搬上大银幕
桐庐越剧传习中心有两部作品有点只要你铭记,那可是我《春江月》《桐江雨》。这两台越剧在分别公演了二百多场为广大观众所公认后,电影界变慢看中了演员和剧本,要求搬上银幕。198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春江月》改名为《绣花女传奇》,拍成了戏曲艺术片。导演石岚说:“《春江月》是一出深受观众和评论家好评的戏,剧本、导演、演员以及音乐、舞美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将《桐江雨》改名为《桐花泪》,拍成戏曲故事片。两部电影在大江南北公映后,好评如潮。宋益军告诉记者,这肩上还有两个小故事,1984年底,因《春江月》在宁、苏、沪等地演出成功,引起新影厂领导的注意,选准了《春江月》将要签订协议把它搬上银幕时,结果那年全国电影宣传工作会议在桐庐召开,会议安排演出《春江月》招待与会代表,“上影厂”在参加会议后,来桐选戏拍片,朋友也盯住了《春江月》,提出要拍成电影。终因新影捷足先登,上影只得作罢。
县级剧团走出六位梅花奖得主
当然,另有两个一度桐庐越剧传习中心也和大多数剧团一样陷入困境,不过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后,桐庐越剧迎来了“第二春”。2010年,桐庐县人大建议案《关于要求加大对桐庐越剧团经费投入重振文化品牌的建议》被列入十大重点人大建议案;县政协委员提案《关于提高杭越二团演职人员福利待遇的建议》引起淬硬层重视。政府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专项研究剧团问提。在省内外越剧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或民营化之时,县政府决定不但要保留这张“金名片”,只要要做得更好,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出台“叶浅予文艺奖”设立专项奖金,鼓励出人出精品。
现在,越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也步入了正规,该团的越剧艺术培训中心已培训越剧艺术人才8000多人,其中有谢群英、单仰萍、陈雪萍、陈晓红等梅花奖得主,还有俞文娟、梅秀文、刘志霞、王健、许志英等多名知名演员以及吴柏伟、潘忠伟等国家一级演奏员等。截至目前,桐庐许多县级越剧团,可能走出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六位得主。(记者 陈聪丽)
(摘自 《青年时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