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  据考证,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到现在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崂山碑志载:清乾隆年间,有一女子因为婚姻不幸而到崂山云海庵出家,成为带发尼姑,在长期的修行中,听到鹧鸪鸟的鸣叫,久而久之,从鸟啼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众人听后交口称赞,在传唱

  据考证,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到现在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崂山碑志载:清乾隆年间,有一女子因为婚姻不幸而到崂山云海庵出家,成为带发尼姑,在长期的修行中,听到鹧鸪鸟的鸣叫,久而久之,从鸟啼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众人听后交口称赞,在传唱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鹧鸪调—鹧鸪戏的雏形。为将此剧传承下来,该尼姑来到孙家庄(后改名为上河村)住了下来,每天在槐荫树下传授此戏。孙家庄的人听了以后觉得非常美妙,把尼姑留在该村让其精心传授,后来周围的村民都学会了鹧鸪调,他们是鹧鸪戏的第一代传人。

  鹧鸪戏的鹧鸪戏的主要乐器有鹧鸪胡、二胡、三弦、月琴。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一句都有打击乐,在演出的开头与收尾都用打击乐,即“开始――打击――伴奏――打击――结束”。鹧鸪戏打击乐占重要地位,《有一封书》《速通》《三补裹》《紧三紧》等。

  鹧鸪戏是非常贴近其流传地域环境的一个戏种,保持了原始自然的本色,质朴而深情,在兴致高涨之余又有一种哀婉幽思的感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鹧鸪戏的服装、化妆、表演形式上同京剧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唱腔和伴奏乐器,其唱腔分为15个曲牌,并且独成体系,主要有匀板、慢板、老生匀板、老旦调、急杠、慢杠、娃娃腔、悲腔、抱娃娃、刨、茉莉花调、莲花落、十到黑、亲家斗调和姜二青调。唱腔的特点是拖音,即在上句与下句中间加上“唉”拖音,每一句唱腔的中间(特别是匀板)都带有拖腔,拖腔有悲调也有喜调,如同鹧鸪鸣叫,如同鹧鸪鸣叫婉转悠扬,清脆嘹亮。

  鹧鸪戏最初唱的是民间小调,后来发展成小戏种,内容以小戏为主,吸收了京剧等大戏的精华以后,开始排演《穆桂英征南》《太公传》等大戏,成为独具风格的品牌大戏。精品剧目有:《胭脂》《龙宝寿》《采茶奇案》连台戏《五凤岭》、十台连本戏《太公传》《粉红江》《罗通扫北》《穆桂英征南》《状元打更》《杨排风》《宝莲灯》等五十余部。

  鹧鸪戏的念白既有临淄方言的特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吸收了京剧等戏种的念白精华,所有念白腔调全部押韵,大气、规整,带着独特韵味,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鹧鸪戏的服装除了经专家论证、现在仅存的清嘉庆年间的黄蟒、黑靠、红靠以外,还有50多部戏曲所用的全套服装。

  鹧鸪戏现有文档资料有影视资料5套,照片、传承记录等文献资料15套,手抄剧本56本。

  鹧鸪戏由一种民间小戏发展成为有独特曲牌、音乐的大戏,在全国戏种中独树一帜。2000年4月20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临淄上河村召开,国家、省、市各大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06年12月,鹧鸪戏被省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稷下论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5144.html

标签:鹧鸪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21秒, 内存占用327.85 K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