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时间:2023-12-25  |  阅读:6
《莫一大王》传说广泛流传于河池、南丹、宜山、柳城等壮族地区,《莫一大王》的故事除以传说的形式流传外,在壮族民间还曾流传着《莫一大王》史诗、戏剧或舞蹈。桂北每年农历六月初二,那里的人都兴过莫一大王节,又称五谷庙节。以纪念莫一大王拯救壮族之功。
时间:2023-12-25  |  阅读:6
建国前各路壮剧都有自己的戏班,但在都无职业班社。农忙时停锣,农闲时演出。民国后直至建国初期,南、北路壮剧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发展缓慢。解放后,壮族自治区各县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并编写剧本。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壮剧《
时间:2023-12-25  |  阅读:7
壮剧是广西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壮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说唱,舞蹈杂耍,民间音乐,喜庆庙会,给戏曲产生提供了条件。壮锦刺绣和麻栏建筑,色彩艳丽,造型别致,朴实,大方,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建筑才能,为壮剧舞台美术提供了依据
时间:2023-12-25  |  阅读:7
壮剧包括土剧和沙剧两个分支,土剧主要流传在富宇县壮族支系土族人民中间,沙剧主要流传在广南县壮族支系沙族人民中间,在文山州其他县也有所流传。壮剧是在壮族民歌、音乐、舞蹈和杂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清初就已初具规模,到了清代中期就比较成熟,有自己的剧
时间:2023-12-25  |  阅读:6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壮剧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壮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1681)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此类唱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多年来,德保南路壮剧虽然经受了大起大落,但德保人民从未放弃祖祖辈辈传下的梨园梦。除了县壮剧团坚持排演剧目外,城关镇天保壮剧团、莲城社区清水街壮剧队、燕峒乡燕峒街上业余壮剧队、巴头乡巴头街壮剧队等民间业余壮剧团更是自发组织排练节目,到乡村演出,到市里参赛。这
时间:2023-12-25  |  阅读:6
近几年来,为使北路壮剧这一濒临灭绝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广西田林县不断创新方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并统筹人、财、物资源,加紧付诸实施,使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因得到抢救性挖掘焕发了新的生机。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北路壮剧原叫“土戏”,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形式上经历了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搭台戏等几个阶段,经过历代艺师的不断完善,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正调唱腔“乖呀咧”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北路壮剧念、唱都用北路壮语,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2436秒, 内存占用345.26 KB, 访问数据库11次